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赵都市报记者郭天力的通讯<晋州国税局长大摆嫁女宴>于2007年7月11日发表后,在互联网和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国务院和中纪委等部门立即给予果断处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则通讯被评为第留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确有较多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表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在教育鼓舞受众、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通讯有了独特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二等奖通讯《上边"极端重要"下面"鸟枪充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山西分会场小记》,是一条特色鲜明的通讯。一、小角度,大主题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首先来自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2005-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谈到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山西是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10年7月19日一版上的《留白的艺术》一稿,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调研式的评论。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经济区建设是否坚持为科学发展创造新样式的  相似文献   

5.
能称之为精品的新闻,其魅力在于对记录事实、传递信息职能的超越——观照现实和指导未来。这是消息对事实本身的升华,更是新闻影响力延续久远的源泉,正所谓:"居高声自远"。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灾民陷入了巨大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住房的困境……是依靠政府的救援,还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经济日报>记者夏先清在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四川省彭州市九峰村采访,用大量事实和细节重现了村民自救的全过程,展现出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因此荣获2009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经济日报2007年8月7日上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三等奖。这是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新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2007年7月份,作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同行的记者很多,也分别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兵团日报2008年11月3日上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文,荣获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精品.说它是精品,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精品中的几点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5,(11):21-22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2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这篇通讯的题目会让人想到几年前由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两者的题材也有相近之处,都是描写坚强的少年如何积极应对生活困难,坚持学业的故事。处理这类题材,常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面,题材本身故事性强、吸引力大,值得描述的事实非常多;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新民晚报》开办的《上海好心人》新闻专栏,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奖项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上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荣获通讯特别奖.这是一篇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在汶川5·12大地震中,顽强奋战,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18.
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的这篇消息不到600字,通篇展现事实,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个县级市政府发布的荒唐文件.消息发表第二天,新华社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神)"系列酒的通知>,并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评论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刊登在浙江省<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上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稿,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2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评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