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碑刻拾奇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碑刻是《泰山刻石》,它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的。中国专门收藏碑刻最早最多的地方是古都长安,现存由汉到清的碑刻共计三千余件,由于碑石林立,故称“碑林”。碑刻如按刻文内容分,可以分为:德政碑、纪功碑、墓碑、神道碑、祠堂碑、界碑、宗教碑、告示碑、庙碑、节孝碑、建置碑、遗址碑等等。走进碑林之中,奇碑趣刻俯拾皆是:父子碑———“鹅池”是兰亭有关王羲之的一块碑石。相传王羲之写这块碑时,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火,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文”“文”之辨安徽省宁国中学汪秋明(游褒掸山记)(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也犹可识曰‘花山’。”(教参)翻译说:“有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是从碑上残留的文字中还可以辨认出‘花山’二字。”读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地方”护军制度补正张金龙《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二年第二期刊载高敏教授《十六国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一文(下简称“高文”),依据前秦《广武将军口产碑》、《郑能进修邓区祠碑》及清人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之前秦、后秦部分,并结合《晋书贿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蔡中郎博学善文,为汉季称最。其集中碑文几过大半,《文选》选郭林宗。陈仲弓两碑文。其文辞精雅,对后代碑文影响深远。高步瀛《两汉文举要》“郭有道碑”后注:“李申耆曰:‘表墓之文,中郎为正宗’。”今撰文具体述论蔡邕所作碑文。 东汉文人多作碑诔之文,而蔡邕为众作者之首。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评曰:“自后汉以来,碑揭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乎众碑,莫非清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级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蔡邕碑文涉及后汉诸色人…  相似文献   

6.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其文漫灭”作何解?教材注:“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课文这样注解,仍来解释清楚“碑文”之“文”与“残存文字”之“文”有何区别。其实,“其文漫灭”的“文”是“纹”的通假字。“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相似文献   

7.
在埃及首都开罗以南约16公里的吉萨(Giza)和萨卡拉一带的沙漠里,至今仍矗立着大大小小七十多座锥角形的陵墓,人们称之为“死人城”。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高”的意思),在古希腊文中称“角锥体”,远望很像我国汉字中的“金”字,故我国的汉语译为“金字塔”。金字塔是由“马斯塔巴”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的。“马斯塔巴”是阿拉伯文Mastaba的音译,原意为“石凳”。起源颇早。这是一种用石料建筑的呈梯形六面体的平顶建筑,分地下(墓穴)和地上(奠堂)两部分,是古代埃及王室贵族通用的一种坟墓,坟内有巷道通往深埋在地下的葬室。埃及的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680年),历时约四百余年,包括第一、第二王朝。当  相似文献   

8.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王萌 《小读者》2011,(1):40-40
中国台湾:另类历史期末考试重现埃及文明 台南县曾文农工综合高中部社会学程二年甲班期末考题目——“考古埃及”.全班总动员以考古行动剧场重现古埃及文明.替换传统笔试,让历史课生动又有趣。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  相似文献   

11.
长诗《轮回碑》是安琪诗歌中体现其作为“中间代”诗人代表先锋态度的经典之作,是充满思维想象和新颖奇特的话语表达的运思结晶。《轮回碑》巧妙利用多种言语体式在诗中相互渗透交汇,其大胆创新尝试的背后也离不开诗歌内容对生存、现实、历史所要表达的经验、思想以及社会的认知。《轮回碑》在内容表达向度上的互文阐释,具体可析得意象和风格上的互文,同时“轮回”的精神内涵指向也转化出更为宏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又称《任城太守孙夫人孙氏碑》,隶书,书者无考,年月泐。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碑高250厘米,宽97厘米。碑阳刻文20行,满行37字。碑阴刻文9行,满行16字,隶书,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和钱塘江凤彝撰写的题记。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阴刻“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3行11字。《孙夫人碑》原在山东新泰县新甫山中,后佚。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凤彝在新甫山中访得,后移新泰县学。1965年,移泰安岱庙汉柏院大门外廊下;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与《吕望表》、《郛休碑》并称晋“三大丰碑”,用笔峻利,结构方整,有汉隶风格。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碑》和《苏吉碑》等,十世纪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不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即在整个亚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文不离字,无字不文,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可是古今中外却有不少奇特的“无字文”起到“无中生有”、妙趣横生的特殊效果。 无字碑:位于西安市北85公里处乾陵有块无字碑。此碑相传是遵照唐朝女皇武则天临终前的遗言而立的。她生前群臣曾为其死后碑文的撰写发生分歧。武则天知道后留下遗言百年人物存公论,青史他年有定评。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何必自己多言。于是在她死后便立了一座“无字碑”,此碑现置西安碑林。除乾陵处,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也都有无字碑。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初登五岳之尊的泰山绝顶,曾立高6米、宽1.2米的无字碑…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6.
王学仲先生既是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又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与“黾学”的践行者。他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他还提出了“碑、帖、经”三派论,这是对中国书法史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的提出,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与审美走向。王学仲先生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领域的独特阐释与创作实践,与其书法创作形成了“异体同源”的并立之势,引领一代风尚。为此,笔者采访了王学仲先生。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6,(34)
去年到埃及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增长至13.5万人.中国游客到埃及旅游,好多人会带上一些硬币大小的清凉油.中国产的清凉油为什么要带往埃及呢?仅仅是为了旅途时急需吗?原来,这一被称之为“万金油”的小小药品,是作为“小费”送给当地服务人员的,它已成为埃及人趋之若鹜的“通行货币”.  相似文献   

18.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19.
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 (公元 12 4 1年 )古回鹘文景教瓷碑的出土 ,是继《乌兰浩木碑》、《高昌王世勋碑》、《土屯木萨里修寺碑》之后 ,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碑文用亚历山大和中国十二生肖两种纪年法纪年 ,反映了景教东传时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特点。碑的主人是信奉景教的汪古部将军 ,在他 71岁时 ,于今赤峰地区城子村建立宫殿并制碑纪事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碑文辨     
王安石在其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一块石碑。对于这块石碑,文章用了十四个字加以描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这一句话,由于前后用了两个“文”字,颇为费解,因此目前发行的各种有关的古代文章选本几乎都有详细注释,一般都将“漫灭”释为“模糊不清”,将前一“文”字释为“整篇碑文”,将后一“文”字释为“单个的字”,将“为”释作“仅有”、“作为”、“残留”等。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