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赤壁之战》中有“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许多参考书也如是说;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成“曹操率领败军从华容道陆路逃跑”,这与课本上的注释显然是矛盾的。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我认为矛盾产生于对  相似文献   

2.
《赤壁之战》中有“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许多参考书也如是说;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成“曹操率领败军从华容道陆路逃跑”,这与课  相似文献   

3.
陈绍忠同志在《语文知识》九二年十一期发表《“步走”注释商兑》一文,认为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师《文选与写作》第四册)将“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jì骑兵)乃得过。”句中“步走”释为“步行逃跑”是错误的。陈文认为“‘步走’实为  相似文献   

4.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6.
《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句中的“步走”,课本注释为“步行逃跑”。笔者以为是很不妥当的,恐有望文生义之嫌。其理由如次。人马在陆上行走称为“步”,此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随处可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楚辞·涉江》:“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前文中的“步师”就是行军。后文中“步马”就是溜马,即马在陆上行。由此可见,在陆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8.
高中一册《语文》教材的《赤壁之战》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两课中,分别出现过“步走”及“径道”。课本把“步走”释为“步行”或“徒步”,而“径道”未加注。表面看起来,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是不大符合原文文意的。其实,“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先看《赤壁之战》。原文是:“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依据课文及历史事实,我们知道,曹操是在平定了北方几个劲敌之后,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于公元208年八月,率大军取荆  相似文献   

9.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0.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11.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1995年第7期发表了成永笔同志《〈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辨正》一文。该文对《信》文注释作了3条辩正。其实,《信》文注释还有一条很值得商榷。课文对“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注为“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该注释译文不准确,后一个“椎”注解不对。原句应对译为“袖子里笼着四十斤铁锥,用它打死了晋鄙。”原句虽采用意译,但差别较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一九八三年《中学语文》,偶见第九期上《报刊文萃》栏里有《释‘粪’》一文。该文作者认为“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的“粪”应作“弃除”“扫除”讲。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粪”作“弃除”讲的本义不大用了,何况这一句“粪”字后边还紧跟着一个“土”字,构成了“粪土”这个词。据我所知,最早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5.
《“步走”、“径道”与“步道”》一文对《赤壁之战》、《鸿门宴》中的“步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径道”作了解释,认为“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对这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陈崇凯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17.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8.
读了我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丘述尧老师《“绿水青山枉自多”辨》一文(以下简称“辨文”),很受启发.“辨文”认为,“‘自多’是主谓式的合成词,‘自多’的‘自’是代表自己的代词,不是加重语气的虚词.”在引用《吕览》、《汉书》等古代著作中有关“自多”的例句后,解释“自多”是“自称”、“自誉”,即“高自称誉”的意思.据此,“辨文”认为:“‘绿水青山枉自多’这句诗的准确解释,应该是‘自我夸耀绿水青山是枉然的’.”吟哦全诗,揣摩诗句的语法关系以及“自”在诗句中究竟是“代词”还是“助词”等问题,觉得“辩文”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第一期《注释析疑》(以下简称《析疑》)一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不少疑难之处。但其中关于《马说》有些词语的解释,我有些不同看法,连带想到部编教材这篇课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提出,和同志们商榷。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部编教材中将“且”注释为“则”确实欠妥,《析疑》改释为“甚至”,我认为不如释为“尚且”更合下文(“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意的需要。这句可译作“跟普通马一样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语文课的任务是学习新课《赤壁之战》,在引导学生自学全文之后,我与学生一起首先探究“战役的起因”。学生很快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一句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这时,张皓突然站起来质疑:“老师,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红珊说:“曹操发动战争,当然是坏人。”“不对,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应该算是好人。”安丹争辩道。叶慧站起来有理有据地说:“课文最后讲,‘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丢盔弃甲’、‘逃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