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2006年第5期刊登了唐竟成老师的《理解应尊重事实》一文,文中认为人教版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反问句:“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换一种说法应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此句  相似文献   

2.
老师和学生     
【路子对你说】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人和人的关系。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有人生经验的人带领涉世不深的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好的老师,懂得身教,懂得爱,懂得引领,绝不会简单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我会永远陪着你》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责任,《我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智慧。那责任和智慧里,蕴含着一种共同的元素:爱。《种夹竹桃的道士》一文中,那位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学校的老师,都很陌生。编这篇稿子时,我在想,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定有这一个:缺乏热爱。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7、8期朱火寿、陈辉英两位老师的《找准教学起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文,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文中“教法一”的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将学生的思维诱入‘泥潭’”的说法更是有失公允。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2005年5期有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一文,文中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马兰刚同志在《也说"见谅"》(《语文知识》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见谅于……"属于文言被动句式,而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是正确的,马兰刚的说法反而更为不妥,就此提出自  相似文献   

5.
一、换视角张翼的《与众不同的老师》,让目睹教师施教的墙和黑板审视老师,生动有趣。文中有一段黑板的话: 庄老师真是个怪人,开学第一天他就询问同学们各自的生日,刚开始我还纳闷呢,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每到某一同学生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幸读到《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这本书,细细品味着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智慧,我为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触动。学习中让读书滋养心灵。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印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人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年第7~8期刊登了张小慧老师撰写的《智慧的美丽》一文,笔者深为教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所折服,文中对学生解题方法创新的呵护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然而,笔者认为,文中所撷取的案例“空瓶换汽水”中教师所认同的创新解题方法,以及由“空瓶换汽水”引申到“分马故事”中解题思想方法的“嫁接”过程值得商榷。“空瓶换汽水”的题目是这样的:小强和伙伴们买了10瓶汽水,店主告诉他们,喝完后用3个空瓶可以再换1瓶汽水。问:若不再多花钱,小强他们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汽水?文中由学生提出,后教师认可的创新解法是:先喝10…  相似文献   

8.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传道、授业、解惑。按照他的说法,“授业”应该与“传道”不同。  相似文献   

9.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第45页的“咬文嚼字”刊登了屈光耀老师的《深圳福田不能称“首善之区”》。文中提及“一定要高水平地把北京建成首善之区”,认为该说法不准确,理由是“北京已然是‘首善之区’即首都了”。窃以为,屈老师的解释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0.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11.
贵刊今年第10期在“课新解”栏目中登出了樊会莹老师的论《此“外人”非彼“外人”》。樊老师从桃源人与渔人的服饰差异入手,对《桃花源记》这篇课的注释大胆质疑,其论证严密,且有理有据,难能可贵。但仔细拜读后,我对樊老师中的个别论据和中心论点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并求证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换一种方法,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当某种解题思路受阻时,我们就不妨换一种方法,另辟蹊径;当问题无法直接解决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使问题间接地得到解决;当感到某种方法繁难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从而简捷、明了。这就是说,换方法是有讲究的。如《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6期上《浅谈解题策略》一文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盒饼干,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儿童,每人可分得8块,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分得24块。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我们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有关。有的学生本来喜欢学数学,可是一升年级换了老师,反而不愿学了,有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一换老师,他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可能是老师严厉,学生害怕,不敢不学;有的人会说,老师教的好,学生愿意学。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从学生心理上分析,我认为主要跟学生对老师的认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倪晓琴 《新教师》2019,(12):27-29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做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报刊上出现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令人堪忧。如《新华文摘》1999年12期转载的顾卫临《科学普及走出低层次徘徊》一文中的一个小标题:“令人堪忧的国民科学素养”。人们表示“某事让人忧虑”这一意思,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堪忧(值得忧虑)”.一是“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6.
<正>“家常课”中的“家常”,是借用家常饭菜来说的,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家常饭菜绝对不是低质量的、随随便便的饭菜。如特级教师管建刚领衔的家常课教学改革,与绝大多数老师的家常课并不一样。一、从未遇见过的两节儿童习作家常课2021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有两节习作教学课:一节是杨丽萍老师的《“漫画”老师》,一节是樊小园老师的《有你,真好》。笔者以《“漫画”老师》为例,介绍习作家常课是怎么上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许多精彩之处,许多教育专家都对这节课加以评析。本文试从教学智慧这个角度分析这堂课,试以一个不同的视点,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华老师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可贵品质。从而让教学智慧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以来,许多学者在研讨疑问句与疑问语气时,“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说法,疑问句的句尾都升高的,因而它是疑问句主要的标志”。近几年来,随着中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述及其句尾语调也有不少新的说法。经归纳主要为两个方面: 其一,不论哪家新说,都普遍地否认了疑问句句尾语调都是升高的传统说法。林裕文先生在《谈疑问句》一文中认为,近年来根  相似文献   

19.
《请换个说法好吗?》一文是对本刊去年11期杂志《请大声一些好吗?》一文的回应,这样有见地、有新意的评刊,本刊热烈欢迎,并将不断刊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下一课"?——向詹丹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拜读了詹丹先生的文章《作文教学的“这一课”与“下一课”》,深受启发。文章对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类比性作文构思》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深度,切中肯綮.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评论佳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他期待着郑老师在讲授了类比构思的课程之后,能够再有“下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人生像什么出发.经由人生不像什么的比较而进一步通向对人生是什么的无限接近的理解”。构想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个说法。我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提出来,请教詹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