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入木三分     
<正>【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  相似文献   

2.
牛角挂书     
《红领巾》2009,(1):8-9
隋朝时,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隋炀帝认为他不太老实,就免了他的职。但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3.
后起之秀     
【原典】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隽望,真后来之秀。"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释义延伸】王忱,字元达,晋朝人,年轻时名气就很大。一次,王忱去拜见舅舅范宁,恰巧客人张玄也来拜访,范宁叫王忱陪着张玄说说话。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向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但他  相似文献   

4.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灭掉蜀汉,曾经官至蜀国尚书郎的李密则成了亡国之臣。失去仕途之后,李密就在家里侍奉祖母刘氏,以尽孝心。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建立晋朝。同年,晋武帝屡次征召李密入朝为官,先封郎中,后为太子洗马。晋  相似文献   

5.
致李密     
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因此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孝子"。可是,李密啊李密,你知不知道,你所谓的"孝"在21世纪被贬得一文不值,你的"天下第一孝子"的称号变成了"天下第一愚人"。李密啊,你知道吗?你的《陈情表》害了我的同学。原因就是他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而这导致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有问题,以此看扁他,连我都要好好训斥他一番。试想,像你一样对上级忠心耿耿又对长辈一味愚孝的人,在今天还能有生存之地吗?他还是21世纪里的正常人吗?首先,你就不应该上奏《陈情表》自毁前程。你知道在今天找个工作有多难吗?不仅要有学历、背景,还要托人拉关系、送财礼。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的李密和晋武帝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以“禅让”的方式,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建立晋朝。267年,晋武帝征召曾在蜀汉先后担任郎中和尚书郎职务的李密,先任命他为郎中,不久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而辞不赴命,但又怕被晋武帝怀疑是心念旧朝,矜于名节,从而招致祸患,于是围绕“愿乞终养”的请求,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陈情表》。  相似文献   

7.
罄竹难书     
达屿 《初中生》2013,(22):15
隋朝末年,李密曾做过瓦岗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以放牛为生,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名士包恺很牛,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  相似文献   

8.
不耻下问     
枫叶 《下一代》2010,(7):40-40
【语出】:《论语·公冶长》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文】:形容向学问或职位比较低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故事】: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他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好学。他虽然很有才能,但他从来不显示自己,特别谦虚。他在卫国有很高的声誉,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让后人向他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他有个学生叫子贡,  相似文献   

9.
百折不挠     
《下一代》2010,(7):39-39
【语出】:蔡邕《太尉乔玄碑颂》 【原文】: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释文】:形容意志坚强,挫折再多也不动摇 【故事】:在东汉,有个叫乔玄的人,他很正直,敢于同一些不对的事件作斗争。在汉灵帝时,他担任尚书令。当时的大臣盖升,很受皇上的宠爱。但他总是欺压百姓。乔玄便出来揭发他,但皇上没听他的,而且还升了盖升的官。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史就是骚人墨客“不平则”的表现史,虽然这话未必包含全部真情,但对常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又不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些满腹经纶的人往具有政治和文学的双重身份,晋代文学家、亡国之李密的《陈情表》道出的即是其中的几分奥妙。公元264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朝,为安抚蜀汉旧臣,劝诱东吴诸士,晋武帝司马对昔朝老臣采取怀柔策略,以示恩宠。时以文学著、又多次以郎署之职代蜀使吴的李密自然成为重关注对象,可是李密并非见异思迁、热心新朝的时“俊杰”,他常念蜀汉,曾言刘禅“可次齐桓”,况…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3):50
有个少年名叫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皇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随即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有一位名士叫包恺,就前去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  相似文献   

12.
闻鸡起舞     
<正>【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时,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变"与"不变",初步掌握人物形象。2.通过"信",把握人物性格的无助与卑微。3.还原小说本相,从叙事者角度揣摩作者的讽刺与同情。【教学方法】话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败家子。父母去世时给他留下过一笔钱,他不但花光了自己的一份,就连哥嫂的那份也不放过。于是,按照当时的惯例,他被送去了美洲。他就是“我”的叔叔于勒。  相似文献   

14.
【原诗】感事秋瑾竟有危巢燕①,应怜故国驼②。东侵忧未已③,西望计如何④?儒士思投笔⑤,闺人欲负戈⑥。谁为济时彦⑦,相与挽颓波⑧。【注释】①危巢:有倾覆危险的鸟巢,用此喻当时中国形势的危急,用住在危巢中的燕子喻中国人民。全句是说,竟然有居住在危巢中的燕子,意即中国人民竟然处在这样危急的环境之中。②故国:祖国。古人常把已经沦亡的祖国称为“故国”;离开自己祖国到异国去的人,也称自己的祖国为“故国”。“驼”,相传晋朝有个叫索靖的人,他很有远见,知道国家政治腐败,将要发生祸乱,指着宫门外的铜骆驼说:“将要…  相似文献   

15.
老当益壮     
<正>【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押犯人去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成长意林     
【成功】任何人都潜藏有比自己所了解的更优秀的素质。请你记住,在摩德凯的手受伤时,他也决不是个超人。你听说过美国职业棒球联盟最佳投手摩德凯·勃朗的故事吗?他的父母非常贫穷,但和一般的美国人一样,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真正贫穷,他从小就决心要成为棒球联盟的投手。  相似文献   

17.
<正>一、创境一读:建构阅读话题【揭题板书】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有一个人,他被千万中国人所怀念着、敬仰着,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他的名字——【出示詹天佑铜像;教师配乐诵读】百年沧桑,  相似文献   

18.
【原文】 【注释】   ①郢: 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②垩:è 白垩,即“石灰”。   ③: zhuó 砍,削。 【思考】   运斤成风真是奇绝,是不是匠石一人之功呢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译文】  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像苍蝇翅膀。他对面站着一个名叫匠石的人,挥动一柄锋利的石斧,大吼一声,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的劈将过去。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那郢人…  相似文献   

19.
汉字新说     
【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国】口中含玉,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偏】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旧】新的东西,过了一日就变成了旧的。【厌】可庆的事,只要偏差一点就会变  相似文献   

20.
典故三则     
芒刺在背 【原典】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注释】 ①骖(can):古代驾在车辕两边的马。 【释义延伸】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权倾一时。霍光为人专横跋扈,大臣们都很惧怕他。他先辅佐汉昭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