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变动行为实为一种事实行为,若要将其定义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片面夸大、扭曲物权变动中意思表示的效力,并引起物权法定原则与法律行为制度根本性的冲突。物权变动行为也不具备在当事人之间创设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就其本质而言不符合法律行为的核心精神。从理论上说,创设物权行为这么一个与“法律行为”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只能导致法律行为概念本身的混乱,并在法律行为规则(如意思表示推定规则)的适用上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因此,物权行为概念虽然眩惑了不少聪明人的眼睛,但却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试论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的行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学员学习行为问题的概念,分析了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的行为问题与在校学生学习的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笔者对远程学员学习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调查,指出这些学习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消除这些行为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决定要素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法律事实。其概念及制度的诞生是对包括市场行为在内的民事行为的法律概括与提炼,它的理性建构能够支撑、确保市场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的实现,它对市场行为的规治也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具有本质差别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基于当事人的含意,即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着眼点在于法律行为是否已经存在。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对研究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对健康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体育态度、动机良好,但研究生的亚健康问题严重,多数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少、时间短,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健康干预,以提高研究生的健康意识进而促进其健康状况的好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见义勇为的概念,分析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并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远非一种法律关系所能概括,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障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由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负补偿责任,然后由国家向有关行为人追偿。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处罚制度涉及高校的性质、法律地位,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对这些法律问题的明确认识对高校学生处罚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行法律规定和最新理论研究,界定高校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梳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认识高校处罚学生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概念及意义,为分析高校学生处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法律行为是高校法学教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对学习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法律行为的特点、现行高校法学教材中关于法律行为内容的编排等方面论述法律行为理论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胡发辉 《中国教师》2009,(Z1):57-57
文章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的原因,为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提供了思路,并从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几方面提出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和知识产权相关概念的介绍,从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根据这些可能存在的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提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人为本,增强图书馆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技术为手段,限制数字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法律对无效民事行为作了列举性规定,但这些规定不仅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同一问题的规定相去甚远,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无过错的相对人,特别是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从同德国、日本民法相关规定的比较角度,通过对法律行为客体要件和意思表示要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无效民事行为法律规定的瑕疵.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法律相关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关系问题是代理立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授权行为伴随有基本法律关系的情况下,当基本法律关系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时,授权行为是否受其牵连而同其命运,即代理权授予行为有因性或无因性问题。本文在对各种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好意施惠关系”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概念,乍一看让人有点不知所云,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十分常见:比如让熟人搭乘顺风车,为同事代投邮件,邀友人参加宴会或郊游等等。这类行为在德国判例学说上首先得到关注,梅迪库斯称其为“情谊行为”[1],我国台湾学者转译过来时将其译为“好意施惠关系”[2]或“施惠关系”[3],大陆学者在论及此问题时多采“好意施惠”的表述。1“好意施惠”的界定及性质严格说来“好意施惠”并非法律术语,它只是对人们某类社会交往行为的概括与抽象。所谓“好意施惠”,是指当事人之间无意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由行为人基于良好的道德风尚或旨在增进情谊而无偿为另一方提供某种利益的一类行为。对于其性质,通说认为不是法律行为,笔者表示赞同。因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而“好意施惠”的当事人缺乏追求其行为发生法律上拘束力的效果意思。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实施施惠行为时,完全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并无将其行为置于法律框架内,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意图。2“好意施惠关系”引发纠纷的处理前以述及,“好意施惠”不是法律行为,而仅仅是一种社交行为。如果社会生活都按照人们预设的轨道正常发展的话,法律没必要也不可能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14.
高校对学生的处罚行为。在法律上如何定性?司法救济途径又如何?一些学者提出:高校的管理行为是一种特别关系的管理行为。但对于如何特别。特别在哪里,法律定性如何?持暖昧态度。本文现仅就这些问题从法律角度做一些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入学率的逐年增长和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校园伤害事故问题显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对此类事故法律定性、责任承担等重要问题,现行《教育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准确界定该事故所涉及的法律概念是处理好该类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在校”、“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等概念加以分析,以期对高校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有所帮助,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个国内外法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概念上能够取得广泛一致,但对其范围却各执一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概念中三个关键词“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及“指向”的不同理解上。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得出“行为”“利益”都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义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石晶晶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89-91,101
违法性意识是错误论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在英美刑法中,法律的不知与法律认识错误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是作为一般辩护理由在责任论中予以讨论的;我国对错误的评析则是在故意论中展开的,然而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即研究法律错误是否影响罪过进而影响其刑事责任的问题。法律错误与故意是什么关系,这实质上是从反面提出了违法性意识问题,即违法性是否属于故意的成立要件。对此,中外刑法理论上观点林立,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基本范畴着手,以英美刑法及我国刑法为视角,分析违法性意识与故意关系的实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培育“知行合一”法治素养的关键。开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专题教学研究,对明确法律权利和义务地位、养成学生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应对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等方面都具有其必要性。应把握法律权利与义务内容和行使两条主线,围绕讲清两个概念、理解两个关系、形成两个意识进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注重教材内容科学转化和实践性教学探索,积极回应学生现实问题关切,切实推动专题教学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遥感影像分辨率与地图比例尺的关系及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分辨率、多尺度等概念,是描述遥感影像、数字制图、数字摄影测量的重要技术指标,这些概念与地图学上表示的比例尺有一定的异同点。本文从这些概念的定义、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出发,结合黄河中游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情况的遥感监测影像分析资料,提出对影像空间分辨率应用的建议意见,对从事遥感制图工作者在遥感技术应用和数字制图方面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法与自由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扬弃、进一步反思和精细化阶段,逐步走向科学化。在概念和关系问题上,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分类相关,自由概念可以区分为作为“人的解放”的自由、作为“权利”的自由和作为“自由权”的自由,法律与不同的自由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在合理性和位阶问题上,三者都有置于最高价值的合理性;但只有作为“自由权”的自由,即外在的行为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才可能与其他价值同等重要。正是在概念问题上向“外在的行为自由”的转向,我国在21世纪开启了对法律限制自由的原则与限度的讨论。外在的行为自由又可以分为无序的、需要规制的自由以及优良的、值得追求的自由,对两种不同概念的使用实际上推动了“法律限制自由”和“法律保障自由”哪一个是主要关系的讨论。而对自由限度的讨论仍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而成为法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