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问题越来越多?厌学、贪玩,批评的话不愿听,苦口婆心的劝告也听不进去,到底是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育,还是我们老师的能力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2.
家长:现在家长们越来越忙,让孩子学琴、学画、学识字、学算术。家长忙,孩子忙,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老师: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也是应该的,只是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任何事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家长:如果孩子本人并不愿意学这些东西,而家长又认为这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矛盾出现了,究竟如何解决?我认为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强迫孩子学他们不愿学习的东西。老师:孩子的意愿也并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强迫性地要求学生学习是不正确的,这种教育方式显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为了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孩子的喜好下手,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摆脱长期以来对学习的消极情绪。文章针对现阶段父母老师在对孩子教育方法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成绩,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开始关心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本文简单地讨论了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当学生被批评后私下中伤老师,当一名相对弱智学生受到其他学生嘲笑,当学生打架彼此指责对方……此时,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不知您作何感想?是感慨孩子太不懂事,还是感觉农村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都不是,我认为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过于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德育。新时代,新变化,农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对人对事的态度都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我们到底应怎样着手去提高农村孩子的德育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过失、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不批评或开展错误的批评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又会适得其反。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地发挥批评的教育功能,又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呢?对认知水平较低的聋童的批评教育应该做到就事论事、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批评并为孩子提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让批评成为我们研究孩子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8.
王兰工作室     
赏识教育=零批评吗近几年整个教育界都在倡导“赏识教育”,我看到不少家长来信谈到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都谈到自己对孩子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一些家长来信“控诉”自己的孩子一点都批评不得,脾气越来越坏,这些家长们在“赏识教育”面前越来越困惑。赏识教育的提出和倡导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的?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这个问题。它是在过去严肃、严厉的“严师出高徒”教育体制中产生的,是在老师、家长很“吝啬”给孩子肯定、表扬,唯恐他们骄傲、不思进取的环境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我在一项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高达43.94%的父母对孩子胆小忧心忡忡;只有2.95%的父母满意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只有1.34%的父母满意孩子表现大方。我在思考:是孩子生来就胆小吗?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差吗?是孩子不愿大方吗?肯定不是。这些都与父母对孩子表现欲望的培养密切相关。于是,我采访了非常善于表现自己的女孩丁丁和她的妈妈季苹博士。丁丁原名于丁宁,是北京府学小学五(2)班学生,季苹博士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10.
周老师接受了赏识教育后,批评学生越来越有艺术。有时听上去简直像表扬,使学生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她的第一招就是给足面子,从不当众批评,而是把犯错的同学单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某同学,老师简直不敢相信像你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你知道你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吗?你是老师的自豪,全班同学的骄傲啊!”接着再诚恳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整个批评过程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这样的批评谁不愿意接受呢?所以不管她叫哪位同学到办公室谈话,他们都会高高兴兴地跑去。班上有个叫豆豆的同学,有打人的坏习惯。有一天刚上课,同学就喊起来了:“周老师,豆豆又打人了! ”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同学们想想,豆豆是过去打人次数多,还是现在打人次数多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打人多。”周老师接着问:“是过去打人狠,还是现在打人狠呢?”“过去打人狠。”“那我们在批评他之前,先用掌声肯定一下他取得的进步,好  相似文献   

11.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孩子生存、生活、生长的第一场所,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显教育和潜教育之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则主要是潜教育。无论显教育还是潜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最早期的影响,是巨大乃至终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学校。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艺术     
虽说如今我们都习惯赏识教育,可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做错事情,特别是对于一错再错的孩子,作为老师,究竟该如何面?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呢?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到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相似文献   

14.
作为老师、家长,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吝啬我们的赞美与微笑。对孩子的许多优点都视而不见,对错误或缺点却狠狠地予以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这显然与教育之初衷背道而驰。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某次获得老师的赞扬,从此就爱上了老师所教的学科。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正一、学生的问题哪去了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那么孩子的问题哪去了?是原本就没有?不,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每天都会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今天怎么又下雨了?是老天爷生气好哭吗?为什么我不能天天过生日?……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问题也越来越少了。反思原因:孩子的问题是在我们老师(包含家长们)的压制下渐渐地消失了。是的,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纵向推进,学生数激增,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之长期以来灌输式教育观念的束缚,造成不少学生从有问题不会提问到不愿、不敢提问渐渐恶化为不思考、没问  相似文献   

16.
王琼 《华章》2010,(17)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如何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培养社会中的有用之才,教育是重中之重,因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家长、教育者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儿园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位家长的重大任务.因此,如何家园同步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呢?它有哪些秘诀?我结合曾经研读了一些成功家长的教子方法和秘诀,从几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特殊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生有大量时间在家中度过,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绝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4月2日《教育时报》周末版载《,不许批评学生,老师愤而辞职》的文章,36岁的辛洪梅老师从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职了,原因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不准批评孩子,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是一所农村三流高级中学曾分管学生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差生”,他们犯了错误,该不该处罚?怎样处罚?一、“处罚”也是教育现代教育强调多赞赏、多鼓励,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然而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即使是优秀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但不能帮…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学生要自杀,你可能会吃惊;假如再告诉你,学生还要杀老师,你可能会大吃一惊!而若这个学生是刚刚在幼儿园上大班的5岁孩子,你又会有何感想?这并非“假如”,而是《金陵晚报》(2001.11.19)头版头条的一则消息。消息称,南京一位吕先生的儿子在幼儿园每天被规定必须睡午觉,而孩子并没有午睡的习惯,老师便强令孩子在床上把眼闭上,且不许动,可孩子怎么也无法忍受两个小时不动,他因此而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受到的批评多了,孩子竟有了自杀甚至弄死老师的想法。报纸刊登这则消息,意在呼吁社会对孩子这一奇怪的想法给予关注。显然,…  相似文献   

20.
常攀攀 《中国教师》2014,(19):32-34
<正>时下,我们均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过分赏识,导致孩子的"自大"和"自我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或不足的指正,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一些孩子将外界的丁点儿批评视为对他们的轻视或嘲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或是诚挚的关怀,也会自暴自弃,酿成意料之外的悲剧。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孩子一味的赏识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全成长?如何才能均衡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一、赏识教育滥用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