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要:陈元光(657-711)被称为“开漳圣王”,系第一任漳州刺史。自漳民渡台以后,陈姓在台蔚为大族,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陈元光开漳功绩遂洋溢于闽台两地,威惠庙之建比比皆是。顾陈元光事迹,新旧《唐书》皆付阙如。是以宋漳浦知县吕王寿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之叹。无征不信,清版府县方志取《颖川陈氏开漳世谱》资料,益之以《白石丁氏古谱》构成唐代漳史框架,详实均未惬人意,疑义百端,而后世撰文修志,陈陈相因,守旧弥笃,莫敢细考核实,遂使陈元光族属家世成为千古之谜,以讹传讹,可叹也已!  相似文献   

2.
陈元光(657——711)作为“开漳圣王”,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所祀奉。然其生平事迹,由于史无立传,故鲜为人知。现有陈元光的记述,仅见于地方志书,族谱之类及民间故老的口头相传。最早用诗的形式来记述陈元光的业绩,当属宋代晋江人吕shu了。吕shu(?——1070),字季玉,在仁宗景祐年(1034)中进士后,曾知漳浦县,《威惠庙》一诗就是写于任上的。诗云:  相似文献   

3.
漳州文化丛书共十册,由漳州市政协主编,海风出版社出版。其中,《漳州翰墨遗珍》顺沿漳州书画发展轨迹,收 集了各个时期书画名家杰作;《漳州民间美术》介绍了漳州民间美术的种类、风格特点,以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展示 漳籍著名工艺美术家和民间艺人的风采;《开漳圣王文化》介绍陈元光入闽开漳的历史功绩、中原河洛的血缘迁播, 海峡两岸庙祀和民间祭俗,说明两岸同祖同根,源自中原;《漳州历史名人》以史为线,以人系事,全面介绍一批有影  相似文献   

4.
陈元光墓位于漳州城郊浦南镇石鼓山上。陈元光(65年—7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父亲陈政领兵入闽。陈政病殁于云霄任上,陈元光接替父职,平息绥安之乱。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吏。陈元光厉行法治,重垦荒,兴水利,使漳州日臻繁荣。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殉难于征绥战中,就地安葬于绥安溪大峙原。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于石鼓山。墓碑书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虎及华表柱各一对。附近“五叠石”上镌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1961…  相似文献   

5.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朝开漳刺史、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乎抚蛮獠啸乱,直至殉职,始终坚守闽南戍地,长达四十二载。其间平定闽粤,创辟州县,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堪称四大历史功绩,累受朝廷封赏,深受百姓爱戴。终因保卫社稷,为国捐躯,百姓哀之。事闻于朝,即于次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赐谥,立祠祀奉。自唐至清,累有封赠,漳民咸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出生名门望族。祖父陈犊,字克耕,为唐开国元勋。父陈政,字一民,以功累升为戎卫左郎将、归德将军。陈元光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并好骑射,因受家庭教育熏陶,终成文武全才。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是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者关于陈元光籍贯问题的争论,前后持续30余年,形成了30余篇专题论文,但是迄今仍难以形成定论。而现存史籍中关于陈元光籍贯的记载,按照时间先后分别为唐代岭南说、河东说,明代光州说、光州固始说,清代揭阳说、弋阳说,诸说形成时间跨度很大,且相关史籍的记载不乏自相矛盾之处,使得这一问题益发复杂。而学者们对陈元光相关史事、论著及相关陈氏族谱的考订,使得陈元光籍贯与事迹之间的错位更加明显,对于如何以最少的"错误"、最小的"误差"完整书写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治漳事迹,增加了不少难度。  相似文献   

7.
陈元光是闽南民系的共同信仰。陈元光入闽应是经沙县、永安一带进入九龙江上游到达华安九龙山再到漳浦、云霄,而陈元光开漳的影响范围远至虔州(赣州)、潮阳,但由于历史原因,"唐史无人修其列传"。在今天的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仍保留着"圣王文化"信仰,而龙岩方言的许多语音、词汇源自陈元光祖居地固始。  相似文献   

8.
云霄县是开漳文化发祥地,又是初唐建置漳州的首发地。开漳文化滥觞于唐初闽南漳州的开发,经历了中原文化南徙和本土化过程。漳籍移民拓垦台湾与海外,把开漳圣王民俗文化光环演绎成浓烈的唐山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以纪念陈元光为主要内容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起源于云霄,流传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弘扬开漳圣王文化,对于增进中华民族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元光(657——711)作为“开漳圣王”,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所祀奉。然其生平事迹,由于史无立传,故鲜为人知。现有陈元光的记述,仅见于地方志书,族谱之类及民间故老的口头相传。最早用诗的形式来记述陈元光的业绩,当属宋代晋江人吕(王寿)了。吕(王寿)(?——1070),字季玉,在仁宗景祐年(1034)中进士后,曾  相似文献   

10.
李弥逊(1089-1153),福州连江人。绍兴九年(1139)二月至十年十二月知漳州,在漳期间,重教兴学,移州学而扩建之,政暇之余,多所流连漳城风光。所著《筠溪集》中之诗文有部分篇什乃在漳所作。《漳州移学上梁文》可见漳州文化“崇儒”的特征和“尊儒重教”的文化传统;而在漳吟咏的诗词,可见漳州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1.
开漳圣王陈元光在创建与领导开发漳州的历史进程中注重以儒家思想治理漳州,以孝立范,教化乡民养道德;仁心处事,任人唯贤建功业;重视学校育才,颐养社风民俗;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段话不仅写出了柳永、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闽台两地历史人文渊源深厚,相同的民间信仰在发展闽台两地的各项交流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漳台都有开漳圣王崇拜、保生大帝崇拜、关圣帝君崇拜等三个共同的民间信仰,针对这些民间信仰特点,可以从“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发展以漳台民间信仰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业““加大漳台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挖掘漳台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寻根谒祖‘活动“等三个方面开发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唐朝,僧齐己写《早梅》一诗,持之求教于郑谷。郑见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便说,“数枝开”已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开”岂不更早?齐己顿悟,深为叹服。遂拜郑谷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16.
陈元光是唐朝初年率众入闽、开发漳州的“开漳圣王”,相传他也是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由于他生于广东揭阳,死在福建漳州,主要活动在八闽地区,所以其生平事迹多不为中土人士所知。但在闽台和海外地区,则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1990年12月,漳州还专门举办了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来纪念这位对开发漳州有特殊贡献的人。陈元光无疑是豫闽台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他的历史进行研究显然是有必要的。 本文仅将陈元光及与豫闽台关系相关的四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不当之处,敬请陈氏宗亲和海内外学人指正。  相似文献   

17.
酒文化漫谈     
酒文化漫谈史永进一、酒的追溯酒.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便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酒”的解释是:“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战国策云:帝女仪狄造酒,进之...  相似文献   

18.
闽地东临大海。中多丘陵,交通内陆不便而以海运见长。地处闽南的漳州地区更是如此。漳州地区气候温和,植被繁茂,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率兵3600多人进入漳洲平定蛮獠之乱.年仅13岁的陈元光也随父进漳,21岁承袭父职,定居漳洲,随其人漳的中原61姓也在此繁衍发展。中原文化由此在漳州传承。中原文化的入主使这里民间艺术焕发光彩,自宋代以来木偶戏极为繁荣,因此带来了木偶雕刻业的产生与发展.近现代在全国最为出名的当数徐竹初。  相似文献   

19.
张梅 《语文知识》2008,(1):75-76
《游仙窟》中的用诗,开“以诗传情”先河之作,而《清溪庙神》中的“以诗传情”还不够成熟,《莺莺传》则是这类“以诗传情”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