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对“三实体”进行分析考察,说明亚里士多德建立“三实体”的目的所在。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是者,是者是在实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宇宙模型的创立过程,充满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科学假设、科学观测和科学结论,这些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牛顿的“第一推动”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第一推动”,最早出现于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在讨论物体运动的原因时,他企图从“任何被推动者皆被某一事物推动”这一命题出发,来证明“有一个不被任何别的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意大利学者托马斯·阿奎那则把“第一推动”作为他神学体系的一块基石和证明上帝存在的第一种方法,在其《神学大全》中全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亚氏对形而上学的内涵也进行了详细阐明。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因“实体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问题陷入了双重形而上学即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之中,也使该问题的合法性得以确证。我们应该从发生观点重新考察亚氏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和实体思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黑格尔研究第一人”,张颐不仅通过对黑格尔文本的系统解读梳理了黑格尔伦理学说的内部体系,分析了黑格尔伦理学说的基本特征,还特别分析了黑格尔伦理学说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张颐认为,“辩证法”是黑格尔伦理学说最基本的形而上学基础,把“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原则运用于伦理生活领域,黑格尔就把自由意志的发展或客观精神在其各种“法”的形式中的表现看作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生活在那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写出了《物理学》以及十四卷哲学巨著《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物理学之后".后来大科学家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是把物理学直接称作"自然哲学".可见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Being”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只有返回哲学的希腊之源,才能真正澄清“Being”的内涵,科学地理解形而上学。对希腊古典形而上学演进之内在逻辑的考察表明,在这一时期,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部内涵,包括其蕴涵的问题、探讨的对象、借重的方法论、思维的框架都已基本展现。“Being”作为最高实体,被认为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因、认识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最后根据、人生价值意义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十个部分,具体、系统地介绍了《福乐智慧》中的自然哲学观念。作者认为:《福乐智慧》自然哲学观主要来自维吾尔族和中亚西亚人民的传统哲学和经典哲学的自然哲学观,并使之得到了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四素”做为《福乐智慧》中的重要哲学范畴,贯穿于全书。《福乐智慧》中的天体观、神学观、精神观在其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者认为:《福乐智慧》中的自然哲学观体现了维吾尔族几千年来贯穿古今的理论、思想传统,是哲学认识史上的重要景观。《福乐智慧》中关于自然科学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 没有古典自然哲学就没有今天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由古典自然哲学发展而来的。古典自然哲学,包括中国的八卦、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的自然哲学。德国的自然哲学,包括康德和谢林的、尤其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直接来源。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他们思想的发展,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德国的大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8页)恩格斯也说过:“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下列两句话中的“形而上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1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 14 1页 )2 黑格尔曾形象地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高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第 2 7页 )第一句中“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句中“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意思。其实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公元一世纪 ,古希腊…  相似文献   

11.
在对自然美的观照方式中,孔子被公认为“比德”西的代表,其“比德”说的基本涵义就是,自然物之所以美并为人们所观赏,主要在于自然物的性质与人的品格、精神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文章力图规避对自然美本质的相关探讨,仅从孔子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这种特定的“比德”思维方式和罂赏方式出发。探讨其体现出来的人和自然的相通(精神相通和生理相通),并把它提升到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的高度,阐述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对缓和当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伦理所具有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5-18
苏轼关于艺术自然美学观的形成,大致是从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开始的,因而有“物有可观,皆有可乐”的哲学认识,并由此进而在一些文章中提出主体对待自然的方式“不可留意于物”的自然审美原则,再进而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探求文艺创作的“随物附形”、“自成文理”的自然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必须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通过教学实践,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再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健康第一”的内涵,使教师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知识性、技能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体育思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视域中的“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将“宽容”置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才能对“宽容”做出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解读。首先揭示宽容作为解决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而生的价值一手段性范畴、历史性范畴、权力性范畴的内涵,指出宽容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以及内具“解放”的价值取向。其次,揭示研究宽容的四种范式,即“个体美德式宽容”、“规则、制度式宽容”、“共识性宽容”和“共在共生性宽容”,呈现出宽容范式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及其功能;最后,进一步强调宽容蕴含着批判性立场和建设与发展性取向,彰显了“目的性宽容”与“手段性宽容”的本质分野,最终表达了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构历程中,必须从宽容理念、宽容制度与宽容思维等多维度进行反思,充分发挥出“宽容”作为一种价值纽带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和落脚点,实践"三个代表"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①  相似文献   

16.
阐述并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一些教练及相关管理人员对运动员实施的管理,旨在剖析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人本化”意识薄弱、“人本化”含量低下。并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基于当今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施“人本化”管理势在必行。最后提出若干“人本化”管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人的“爱智”,中国古人的“求道”,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关系的学说这一本质内涵。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前者是以宇宙论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后者则是以人类学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它们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加以借鉴的重要的哲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天人之学,即科学的世界观理论。它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人与世界的能动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以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成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座丰碑。他的词论专著《人间词话》一直为人称道,其中“隔与不隔”这种品评文学实践的理论新标准,更让人们保持了长久的研究兴趣。把它置入文学创作真实境界的视野,再从《人间词话》的本身出发,我们可以获得文学语言的真率、文学想象的真切和文学情感的真挚三种真实境界。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原则是用“人的哲学”取代“神的哲学”,从而将哲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基地,但他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缺乏对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充分认识。因而他所主张的。人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必须吸纳黑格尔哲学中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学的“效应”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效果”、“反应”等平面概念。作为一个兼兼史兼哲的立体范畴,其特征至少有三:(一)它确指学本身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多向建构和共同生成;(二)它的运动体现出学作为历史所特有的、必然的“净化律”规范;(三)它的导向或理想化终端,便是哲学高度上的“人的实现”。通过如此考察,我们会发现:以“效应”的视角来切入学,学便具有了另种崭新的存在面貌。这基本可称作“效应的学观”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学的全面、完整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