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慧 《新闻实践》2002,(7):47-48
法制节目中,犯罪题材的报道经常让人处于两难境地。媒体都在讲究“卖点”犯罪题材容易吸引受众,媒体自然少不了要给予关注,但犯罪题材报道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引发社会负效应。另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有时也会与司法工作中的某些具体操作相冲突,因此报道过程中适度的把握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这些年在犯罪题材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一些实践,认为在司法题材电视节目中,应该避免出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前期采访中——避免过早介入新闻追求时效性,特别是电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素来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它的创新性尝试应该说一直走在国内各主流报纸的前列,这一点可以从其在重大题材的报道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这里所说的重大题材报道,是特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限内,由相当多的媒体参与报道,引起最大多数受众关注.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党的“十五大”报道,三峡工程截流报道.抗洪救灾报道等等。众多媒体的普遍参与使得重大题材的报道必然成为一场激烈的竞争,而这场竞争又无疑是对各参入媒体的战略思想、战术谋略、人员素质、报道水平、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最好检验。因此…  相似文献   

3.
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冲突的各种表现并对其进行法理分析,认为媒体在报道犯罪新闻时应该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避免侵害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4.
慎重对待犯罪案件的实名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案件实名报道带来的问题犯罪案件的实名报道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的社会影响,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犯罪案件在新闻自由面前,都应该被媒体进行实名报道。比如我们常见的定案前的犯罪报道,因为案件尚未经过审判定罪,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任何人不经审判定罪,就不能称其为罪犯。  相似文献   

5.
马季 《青年记者》2006,(7):47-48
从媒体竞争的市场和读者定位看,财经报道在综合类平面媒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以及社会新闻等媒体关注的一般性报道中,平面媒体竞争优势的题材取向,除政治新闻外,财经新闻应该占据最突出的位置,应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板块之一。要充分发  相似文献   

6.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新闻记者》2006,(4):46-49
犯罪新闻(Crime 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韩景芳 《当代传播》2012,(5):69-70,77
犯罪事件是日本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媒体通常会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犯罪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但是,日本犯罪报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报道伦理问题。媒体经常将嫌疑人视为犯人进行报道,致使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侵害;媒体以炒作、煽情的手法将犯罪事件作娱乐化报道,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犯罪报道的特点,论证报道的成功之处及其不良影响,探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犯罪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9.
陈辉 《新闻实践》2006,(6):50-50
现在,各类媒体上公安法制题材的新闻越来越多。这些新闻对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知法守法的意识,提高公众防范犯罪意识等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法制新闻相对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在写作报道上有  相似文献   

10.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1.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2.
犯罪报道一直是新闻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本文通过美国电视媒体对华盛顿狙击手枪击案报道的分析,揭示了在电视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犯罪报道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受众、警方、作案人和媒体四方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社会中把握自己的道德取向,正确处理收视率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电视媒体必须下功夫去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驾驭重大题材报道,是展示媒体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媒体行业地位的有效途径.但是重大题材报道的采写采制历来都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播节目的重大题材报道更是由于媒介特性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通常重大题材报道大多具有如下特性:题材重大、敏感或二者兼具、采制素材繁杂众多或者极为匮乏;涉及领域广泛而厚重;策划、采访难出新意.在林林总总的重大题材当中,探寻它们自身的共性和规律,并以北京交通台曾经制作出品的一些重大题材报道为例,探讨广播重大题材报道的采制原则和制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向海 《新闻知识》2012,(6):109+108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工业题材报道逐渐遇冷,并在一些媒体上失去了昔日的"地位"。究其原因,既有传统工业题材新闻自身不受公众"待见"之因,更有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和媒体从业者的"厚此薄彼"之由。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强大支撑;社会的繁荣与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创新进步。媒体应该自省、自励、自勉,扛起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大任,在舆论导向上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意识,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些城市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题材经济报道现在还比较薄弱,题材陈旧、内容肤浅、形式单调、报道面窄,既反映不出区域经济特色,也没有多少指导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认为,城市广播媒体要从"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寻找报道题材、营造舆论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发挥广播优势吸引听众持续关  相似文献   

18.
当前, 主题报道已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 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呼声、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问题是许多地方台的电视主题报道还是可看性不强、 影响力不大, 主要体现在题材概念化、 内容同质化、 形态模式化等方面. 主题报道既是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 也是新媒体时代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笔者认为, 要搞活新时期的电视主题报道, 使其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就应该把握好三个维度, 即围绕中心工作精选题材、立足地域特征突出典型、 遵守传播规律创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吴俊 《传媒观察》2008,(2):54-55
社会新闻作为以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貌为报道对象的新闻题材,因其与群众利益相关,合乎群众兴趣,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然而,社会新闻近年来大有泛滥之势,报纸版面上充斥着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有关血腥、暴力、犯罪的报道层出不穷,社会新闻似乎成了低级趣味的代名词。社会新闻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该着力经营有重大影响、重大意义的题材,积极介入生活,发挥舆论监督优势,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做大做强主流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20.
姚博 《中国记者》2012,(1):78-79
媒体在报道这类案件时到底做错了什么?在最后把人们的情绪推向高峰的"小悦悦事件"中,应该检讨和承担怎样的责任呢?媒体在报道这些案件的过程中是如何影响到社会风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