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孟子是一位"倡仁义学说而反对功利主义"的人,甚至认为"孟轲故意把'利'和'义'对立起来,而且认为只要讲'义'就行了,这完全是为了欺骗劳动人民".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公允的.得出这种结论的人,是因为没能全面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仅仅只注意到孟子的部分重义轻利的言论而又忽视了这些言论的语言环  相似文献   

2.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曰:“义”者,“仪”也;二曰:“义”者,“善”也;三曰:’‘义”者,“宜’也。“仪”说者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善”说者认为,“义”就是善,指人走正路,不走邪路。《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  相似文献   

3.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相似文献   

4.
徐兴有 《甘肃教育》2010,(11):41-41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五册,在删节《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时,删去了前面的“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遗憾的。这样一删,故事似乎更完整了,但是却难以表现出孟子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的“大丈夫”人品,同时也不能体现孟子论辩的技巧。笔者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很明显有两个目的:一是对身为一国之君、有王者之尊的齐王派人“瞷”己的卑鄙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二是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君子情怀。现将具体的理由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十七页,“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定义为:“改写的时候,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对这一定义,我认为不妥。这一定义认为:“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这一提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凭汉字字形反映出来的一个单音词的最早的意义。这里我们用“引”和“发”作例子,来说明词的本义。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里,说明共产党对于菩萨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是从《孟子》上引来的,大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着跃跃欲动的姿势。“引而不发”里的“引”和“发”都是用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9.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为《鱼》)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中的名篇,属中学语文传统篇目。人教社将其编入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长期以来,对此文的论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其一为“舍生而取义”说,其二为“人皆有‘本心’,应保有‘本心’”说。各种教参在这两种观点中或取其一,或兼而有之。即便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在“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中对《鱼》文的论点也存在前后矛盾未置可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书,曾有寡欲之说,其开宗明义第一章亦有“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等议论。封建统治者为了束缚人民,为践踏人民的利益找借口,往往从孟子的这些言论中,找理论根据。西汉的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义利观,并将之推向极端。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北宋的理学家更荒谬地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错误言论,给后世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其在治国方面,则只重政治,忽视经济。在思想修养方面,往  相似文献   

12.
韩愈《师说》开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大学、中学和其他选注本均释“受”字为“通‘授’”或“同‘授’”。我认为这样注解是不妥的。这里的“受业”应是“援业”之误,应予改正。“受业”不同于“授业”。早在先秦就有“受业”的说法,即学生从师学习之意。《孟子·告子下》载,曹交对孟子说:“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说的是曹交想在孟门当学生从师学习。《史记》多次用“受业”。《孟子苟卿列传》叙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在  相似文献   

13.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4.
李行健在《“骗”和”哪马”简说》中认为“骗”的初义是“‘跃而乘马’,重点在于‘跃’”.他还用河北现在方言支持这一论点,说:“河北省不少地方,跃而上马仍叫‘骗’.骑自行车用单脚跨上,也叫‘骗’.如一个人上炕,用单脚跨跃而上,类此动作都可半开玩地叫‘张飞骗马’式.这正体现了‘骗’的‘跃而乘马’的古义.在河北方言中,‘骗’是单脚跨跃,‘蹦’是双脚跃起,区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1.0词的非理性色彩1.1词的非理性色彩,指的是词的感性意义(emotionalmeaning)。通常称为“色彩”、“附属色彩”、“表达色彩”、“附属义”、“附加义”、“非理性意义”等。关于词的这部分意义,符淮青(1985)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附属义’的‘义’同‘概念义’(即词的理性意义。引者注)的‘义’意思不同.概念义的‘义’是:①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有千差万别的内容;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附属义的‘义’:①反映的不是词标志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6.
“言说”的教育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人与“说”是本质性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人就被界定为‘会说话的动物’,因为我们能说话,所以我们是人,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会‘说话’、要‘说话’,‘说话’使我们成为人。”①我们作为人而生存着,我们不能不说。“言说”的意义,深深植根于人的生存本质之中,人通过“言说”而绽放自身生存的意义。“言说”与人的生存本质地相关联,也与教育本质地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时处处充满了选择,请联系生活实际,模仿孟子的句式,另写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对齐宣王就“不能”与“不为”之别的问题侃侃而谈:“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刊载了李宗江先生“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文章讨论了表“内行”义的“进”的来源及其对“入”的历时替换过程,读后深受启发,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论点亦表示赞同。但是,进行语言的历时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任何概念的含混,都会影响结论的科学。其次手中掌握语料的多少,亦往往直接关系到推论的正确与否。有时即使是对同一材料地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故这类研究当通过不断讨论补充,才能逐步接近真理的彼岸。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敷衍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 关于“进”表示“内行”义的起始年代,李文云:“大田辰夫认为‘进’表示‘内行’始于元代,志树良治认为直到唐代还未见使用。据我们考察,至晚到六朝时期,‘进’就可以表示‘内行’的意义。”(P.206)对于这一问题,也许是作者误解了大田、志村两先生的意思。大田辰夫先生的原  相似文献   

20.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