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过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德国统一大业告成,收50亿法郎赔款,夺阿尔萨斯和洛林;而拿破仑三世第二帝国寿终正寝,割地赔款。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首先对德宣战,但战争的实际导演却是俾斯麦。普法战争只不过是俾斯麦精心策划统一三部曲的终篇,是普法之间的一场决斗。俾斯麦为何要打这场战争呢? 相似文献
2.
3.
刘政仙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7):20-21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4.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拚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他在议会上说“德国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铁和血”。他撇开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加紧扩军备战。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俾斯麦扫荡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敌对势力,迅速走上了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隧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