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自由在高处”。“书生校长”程红兵却认为:自由在民间!他眼里的“自由”意指教师的自由,是一线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的特质、一种对待教育的情怀,而非政治含义的自由。他崇尚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是他所说的理想教师的模样,也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教师”这一角色上的浪漫投射。在《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本书中,他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表达了“自由教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浪漫气质的角色构想。  相似文献   

2.
刘基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以他的才学和独到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眼光铸就了一般人无法达到的辉煌,但纵观刘基的诗歌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既源于儒家积极用事的人生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也来源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内在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和危机,刘基没有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是在儒家理想的支撑下积极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 ,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 ,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 ,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想主义的谭嗣同,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化之中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所追求的文化理想,也是孔子对“三代”的一种历史的反思。这当中既承载着孔子对孜孜以求的“黄金时代”的理想诉求,也体现着儒家创始人对“三代”精神的历史的自觉。特别在对“三代”的反思、回归和超越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历史感和儒家人世的厚重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是北宋早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期就“慨然有志于天下” ,为官后积极有为 ,颇多善政 ;后来又致力于改革 ,领导了有名的“庆历新政”。虽然因刚直敢言 ,一生被贬官数次 ,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那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不计得失的开阔胸襟 ,忧国忧民的高洁情怀和一片赤子深情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我们今天读来仍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
郭富斌老师在谈及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时,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是“理想、视野、情怀和担当”,如果说这些是他的追求和信仰的话,那么“理想、视野、情怀和担当”又无不体现在郭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而这种课堂教学的特征就是大历史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明代任瀚积极求取功名以“用世”,但他为人正直公正,不阿附权贵,当时的政坛没有他施展政治抱负的客观环境。由于秉公办事开罪权贵,受到打击排挤,不得不“恬退”归隐以获取政治人格的独立,他以各种方式潜在地或明或暗与政治发生关系。任瀚一方面高歌用世,另一方面又浅唱隐退的二重变奏,其“用世”与“恬退”这一矛盾的政治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却发生了符合逻辑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论到现实主义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到别林斯基那儿去找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以对别林斯基现实主义理论的肯定代替了对他的整个美学理想的考察,夸大了他的现实主义的自觉性和先进性,对这一理论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的必然联系却讳莫如深。对别林斯基政治思想的转变及由此对他本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研究。本文并非论述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而是试图在阅读别林斯基原著的基础上,对他的美学理论作一个大致的描述,以阐明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理想以及这一理想同俄国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别林斯基经过了思想转变的后期虽然得到一定的克服,但远不是完全的消除。  相似文献   

10.
在论到现实主义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到别林斯基那儿去找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以对别林斯基现实主义理论的肯定代替了对他的整个美学理想的考察,夸大了他的现实主义的自觉性和先进性,对这一理论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的必然联系却讳莫如深.对别林斯基政治思想的转变及由此对他本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研究.本文并非论述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而是试图在阅读别林斯基原著的基础上,对他的美学理论作一个大致的描述,以阐明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理想以及这一理想同俄国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别林斯基经过了思想转变的后期虽然得到一定的克服,但远不是完全的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