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针对苏联严重缺乏技术和干部的实际情况,斯大林于1931年和1935年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这两个口号对于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是斯大林一九三一年在全苏工业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口号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对于苏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干部的知识化,都起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解放初期,我国曾广泛地宣传过这个口号。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起过良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个口号在“文革”期间被否定了。“四人帮”一伙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批斗专家、教授、学者,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遭到空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党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为了实现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条件: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五年,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应苏联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之请,给青年科学家写了这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老科学家在新形势下对献身科学青年的殷切期望。 一九三五年,随着社会主义工农业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装备了先进的技术,因而加速培养掌握技术的干部,就成了苏联头等重要的任务。一九三五年五月,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明确地指出:“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他还把技术干部的培养,提到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决定用“干部决定一切”的新口号来代替“技术决定一切”的旧口号。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中期到末期,斯大林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著名口号以及选拔、培养干部的若干原则和具体政策,对苏联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正> 三十年代,苏联党和国家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①技术“干部决定一切”②的口号,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技术,做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在全国开展了一场以普及技术为中心的真正的文化革命运动。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普及技术运动告一段落。普及技术运动的最大成就就是培养了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改变了党员、干部不懂业务,“从空中”③领导工作的状况,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的普及技术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机制”专业目前的全名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这一专业是由我国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时,由《机械制造工艺》及《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到现在还保留着苏联设置专业上的特点,还没有能够冲破老的框框。这妨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妨碍着适应四化建设的人材培养。苏联建国初期,技术人材缺乏,当时大学也不很多。斯大林同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就发动工厂、工业部门办了很多单科性工科大学。这些大学的专业针对性强,一般是根据某一种工艺或某一项产品的需要来设置的。《机械制造工艺》和《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同志所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是全世界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思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著作对於共产主义建设的科学实庫给予了新的伟大贡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更高的阶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天才的继续和发展。斯大林同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第一篇文章《对於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到一九五五年二月一日整整三周年了,斯大林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的。它一提出就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了长期的研讨。在这过程中,虽然我国相当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社会科学词典中都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但在“一五”计划期间就有人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根本不是客观经济规律。前不久,胡培兆同志也撰文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并不存在,它是斯大林的主观规律。之所以这些针锋相对意见交错并存,我们认为它首先导源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列宁逝世后,苏联处于转折时期,斯大林曾经讲过“干部决定一切”。后来斯大林也讲过“技术决定一切”,但这也是从培养干部队伍的角度上讲的。我认为,改革工作,政治思想工作,还是其它工作,确确实实,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大提高我们负有大大小小领导责任的干部的素质。党的十二大后,就是在1982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做:《开创新局面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篇社论很重要。它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开创新局面,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行的。社论中讲,“开创新局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重要的一条,是使广大干部群众,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者,历来重视干部在党内、在革命中的作用。他赞同斯大林"干部决定一切"的观点,认为在干部这个问题上,一要注意防止腐败,二要注意任人唯贤,三要注意加强教育,以确保中共不会踏入"人亡政息"的怪圈。本文叙述了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其干部观点的表现和成熟过程,这些是他给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留下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次论述的。斯大林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他说:“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不是决定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和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生产的实质的”(原著第29页)。他指出某一社会形态只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论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纺规律的区别。这无疑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各社会形态的本质和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造成的失误,都与这个时期干部制度建设的得与失有密切的关系。斯大林在巩固和完善列宁建立的干部制度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对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建设及其经验教训做一番历史的考察,可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在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提在我国面前的一切根本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阐明。斯大林同志全面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基础。斯大林的新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一新著中提出了并科学地论证了关於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的纲领性的原理,确定了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根本过渡的道路和规律性。苏联的某些经济学家,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只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或者甚至只是创造相当的‘技术基础’的问题。例如,雅罗申柯企图复活反马克思主义的波格丹诺夫——布哈林的‘观念’,他断言:对於过渡到共产主义来说,保证某种神话般的、彷彿把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包括无遗的生产力的‘最高科学’组织或‘合理’组织,就足够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积极作用;正如同斯大林所指出的,本来是生气蓬勃的社会生产,他却弄成了‘片面的和空洞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将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战略转变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基本经济规律,即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规律。对于这一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作了科学的表述,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其他经济规律不同,它不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或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的。认识和掌握这一经济规律,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中,有同志提出:现在应该怎样评论斯大林一九三六年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从一九五六年我们党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来对斯大林这一提法所作的批评,今天应怎样看?华国锋同志《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论述是不是又回到了斯大林的提法?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斯大林是怎样论述的。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首次明确宣布:在苏联国内“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是: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9.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约·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经典著作中最深刻地、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天才地研究和论证了决定现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加深的各种规律性。斯大林同志指出,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预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斯大林同志关於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及与其相关的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问题所作的卓越的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大的贡献,把关於帝国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革命学说,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发展的两个阶段列宁根据对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之全面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列宁根据他所发现的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法则,作出了以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结论:即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几个国家中或者甚至在一个个别国家中取得胜利。而这个结论是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