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关于文章开首一句文章开首一句,表现了鲁迅对某些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感情,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言外之意是说,东京有这类清国留学生在,觉得无可留恋。所以下文有一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把这两句对照起来看,更可以看出作者厌恶清国留学生达到了不屑与共的程度。鲁迅不在东京学医,也不到离东京不远的千叶医学校学医而到比较偏辟的仙台去学医,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我讲授完《藤野先生》准备离开教室时,一学生拦住了我,她质疑:“鲁迅如此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玩乐,进而对东京表示失望,为何在暑假时,他又到东京玩了一个夏天?”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中,高明的作家往往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赋予寻常的词语以不寻常的意义,使之释放出奇崛的能量,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几个“也”字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志向,东渡扶桑学医,先取道东京,但在东京的耳闻目睹,使他感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指不过。“这样”,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的种种表现。简省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1、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1995年4月第1版)2、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3、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7.
(生1朗读课文第1、2两节。)师:读得流畅,尤其这一句“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读出了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希望,离开故土,然而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感到失望、愤懑、厌恶,于是离开东京,赴仙台学医,新环境又是如何呢?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生2:既然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为什么要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又为什么花不少笔墨写住宿的受关心?是不是游离了主题,太噜唆了?生3:那倒未必。我看是铺垫,为…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藤野先生》的首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众多教参都把“这样”所指代的意思界定为下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亦即下文所提及的两件事:上野公园之所见和在东京留学生会馆之所闻。我认为对“这样”不能作如此简单的判断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一、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数:一节课教学步骤:一、导课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投影仪显示图片),仙台市长藤井黎把鲁迅先生的孙女周宁(现住东京)和摩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弥介绍给江主席。鲁迅纪念碑为什么建在日本仙台呢?(生:鲁迅在日本仙…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开头一节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轻蔑厌恨之情。这种感情,借助于夸张、比喻、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得以表达,收到了一定的讽刺效果。但是,如果仅仅抓住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解读篇】卡片鲁迅并非当年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时候有一位关系密切的中国同学,叫施霖,与鲁迅同样来自浙江省(仁和县),同样是从东京到仙台留学,并且是和鲁迅同时进入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一校园的第二高等学校的。现存鲁迅仙台时期的照片仅有六张,而两张上面有施霖。其中一张还是鲁迅与施霖两个人的合影。然而,在鲁迅有关留学生活的所有文字中,这仙台留学时期惟一的中国同学都没有出现。原来,青年鲁迅去仙台留学是为了逃避清国留学生,而结合"露题"风波来看,施霖确实是在证明与青年鲁迅的追求相反的东西。鲁迅第一学期…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五月花开时.校园里的樱花开得缤纷而灿烂。站在树下,望着满树如雪如霞般的花朵.总会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樱花。“绯红的轻云”带给了我无尽的遐想,而樱花树下那盘着大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更给了我深深的触动,“樱花树下同胞醉,繁华东京无可恋”。此情此景,我在内心里责问自己:我对生活麻木了吗?我对工作倦怠了吗?我对这群樱花树下的孩子尽心了吗?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仙台》第一段的文言词语较多,含意较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摘引原文,搞清作者当时的有关情况。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课文是从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下来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即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学日文,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二十年以后,写了这篇文章,怀念在日本留学时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8.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校组织组内听课。笔者听了《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在讲到鲁迅先生初到仙台这一部分时,执教者提出这个问题:“作者初到仙台受到了很多优待,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北京的白菜和福建的芦荟?”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笔者知道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初到仙台的心情,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因为问题提...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深切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善良、治学严谨、热情诚恳的高尚品质。但文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此,课后练习专门设题:“这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的确是同学们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的一个难点。“这些事情”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深入分析,可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首先,“清国留学生”和藤野先生有何联系?“清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