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因为是数了九个“九’,所以又称为“九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用图表等形式表现气候变化的,称为《九九消寒图》。  相似文献   

2.
丁升 《地理教育》2007,(1):79-79
我国的“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一共81天。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古人凭着长期的经验,通过冬末、初春的物侯现象,让人们直观而生动地知道寒暖变化的趋势。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走了,春天也就来了。我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是十分博大精彩而独具特色的。“九九消寒”就是广见于民间的一种消遣冬日的习俗。这种习俗因为滋生于农耕业为主的民俗文化厚土中 ,所以它的起源与演变 ,它的发展和影响 ,乃至它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丰富 ,不仅可以印证古国文化的特质与理念 ,而且能够透视中华民族的聪慧与精神。“九九消寒”又叫数九九 ,“九九”是基于中国古代历法 (即阴历 )而演绎出的一种时令计算方式 ,它是从冬至这个节气开始数起 (俗称“入九”) ,每九天为“一九” ,依次称为“一九”、“二九” ,……直到第九轮的九天为“九九” ,总共历时八十一天 ,…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我国民间叫做"交九",也叫做"数九"。"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计日法。它从冬至算起,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  相似文献   

5.
夏九九歌     
严冬有“数九歌”,广为人知;酷暑有“夏九九歌”则鲜为人晓.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六月二十一日)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逐日纪录“九”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到“九九”八十一天,则暑消秋凉.下面是一首较为流行的“夏九九歌”:  相似文献   

6.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如图)。民问将冬至节后的81天分为九个时段各为九天.称之为九九,为区别于夏九九,又称为冬九九。至少在1500年前,  相似文献   

7.
饶萍 《地理教育》2014,(4):38-39
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我国民间从冬至算起,每9天为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并有“数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据此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8.
所谓九九;一般是指自冬至之日算起,九天为九,共有九个九,也就是俗称的九九寒天。我国自南宋始,民间就有冬至后画消寒图数九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5至10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关于九九歌,汉代燕人韩婴的《…  相似文献   

10.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如图)。民间将冬至节后的81天分为九个时段,各为九天,称之为九九,为区别于夏九九,  相似文献   

11.
历法漫谈     
(七)九九和梅雨冬至九九是指一年中从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那些日子。从冬至这一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往后数,从一九、二九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三九正好在一月中旬的小寒和大寒期间,天寒地冻,天气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3-18
二人台《飞鸟九九图》采用与人生活最密切的"数九"与"飞禽"相结合来编排唱词却引发出一个有关爱情的述说。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鸟"运用于诗篇多数涉及到爱情的主题,而"九九图"因"九"之"长久"、"缠绵"、"圆满"的内涵和熬冬盼春的意义也具有婚恋意味,因而飞鸟与九九图的组合可以表达出爱情中复杂的心理状态与完整具足的婚恋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阿平 《考试》2004,(11)
“九”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  相似文献   

14.
数九词     
2000年 12月 21日,是庚辰年的冬至。从这一天起“数九”:“一九、二九,张口袖手;三九、四九,冻炸捣臼”……结末是“八九、九九,隔河观柳”。 81天依次数毕,冬尽春回,天时转暖,寒意全消。   什么叫“张口袖手” ?那是说,街头熟人相遇,只是嘴唇轻磨,他“老王”、你“小李”地一声招呼,两手依然笼在袍袖里,不敢显露。什么叫“冻炸捣臼” ?那是说,舂捣工具大石臼,万一积存了冷水,顿时就要“浓得化不开”,透底冻结,冻爆炸裂——这一句,恐怕带有点儿文学的夸张,至少,你我都不曾眼见过那等景象吧 !  冬至以下的两个节…  相似文献   

15.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我国的两句谚语,在民间流传很广。 “九九”由冬至起算,每“九”为9天,从“一九”到“九九”共81天。“三九”的含义,一般是指“九九”中的第三个“九”。“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三伏”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相似文献   

16.
埋在土里的希望第五天天气:"数九寒天",说的就是从冬至开始,每九天是一个"九",到"九九"为止,共八十一天。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今天是"一九"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7.
“九”为数之极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阳数”的极限“九”为阳之极。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九”里包含着“多”由于“九”为数之极,因而“九”又与“多…  相似文献   

18.
<正>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有的小朋友来说,背九九乘法表可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小朋友能够了解九九乘法表并且找到其中的一些规律,背九九乘法表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记载有九九乘法表相关内容的书籍是《管子》,其中有“五七三十五为尺而至于泉”“四七二十八尺”等叙述。《周髀算经》收录了当时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个类似于九九乘法表的算式排列。现在九九乘法表已成为全球各国学校中最基本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学习乘法和进行数学运算。  相似文献   

20.
乘法口诀在我国早就产生,远在春秋战围时代的书中已见引用部分乘法口诀。完全的乘法口诀最早见于《孙子算经》,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共计四十五句。口诀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所以叫“九九口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