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创建中西合璧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师,冯友兰有着自己对西方化的深切理解。他探讨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必然性,关注到民主政治的经济社会化前提,尤其是阐释了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方法,并运用它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建构新理学的形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对逻辑学有着浓厚兴趣,他把逻辑学作为“手指头”,成就了“新理学”,体现出逻辑学的工具价值。中国近代学正是借用逻辑学这一工具,建构起中国近代学术,针对当今社会忽视逻辑学现象,我们呼吁必须重视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冯友兰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学形上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灵魂和归宿。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境界说也是中西哲学融合的产物,既脱胎于中国传统哲学,又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了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认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看起来很混乱,但对于哲学家而言却是幸运的。传统生活已经古老废旧,新的生活还在摸索和接受。中国哲学家有信心对欧洲和亚洲的哲学体系进行吸纳,完成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这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复兴,哲学的复兴可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新理学”之境界观总体上的文化背景是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事件。“新理学”境界观的形成,既有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借鉴,更有冯友兰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的特别关注。在获得此种境界的具体路径上,冯友兰又提出了所谓“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而“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则又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冯友兰先生称自己不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而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因此,称他的哲学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生,《新原人》一书是“新理学”体系的中心。在《新原人》中,人生被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最终表达了冯先生的最大愿望: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达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中的探索与建树可以区划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建树与贡献;其二是他在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创建中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在哲学与哲学史两个领域中都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是哲学家的一生,也是不断反思的一生。冯先生的哲学之思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用了哲学的与哲学史的两种不同的论方式,而两种方式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身体力行,“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使自己能真正生活于自己建构的哲学中,遵守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从中体验到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找寻到精神安顿之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因素是现实的人必然具备的属性,非理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然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非理性教育却一直未得到重视;我们应适时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加强非理性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但长期处于高耗低效而屡遭诟病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一次整体的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强度介入,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但是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与分析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却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可以说,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正逐步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倾向。这种非理性倾向已经给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些后果。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纠正这种“非理性…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冯友兰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试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某种程度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
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教育多流于功利主义,不断培养出这样那样的"人才",相对忽视了培养"人"本身。这种教育过分注重让人去符合各种行业标准,却失落了对生命本质及其意义的探寻。一方面,社会固然创造出巨额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出现厌世情绪,自杀率居高不下。从哲学高度引导青少年反思生存和死亡,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已成为我国大中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美学思想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突破狭隘的学科划分,从广义美学上来看冯友兰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美学思想。在这三个层次上,冯友兰都发表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对这些见解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深入的层次上理解冯友兰的美学,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冯友兰的整个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