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与我     
我喜欢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有时候是我的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3.
音乐小词典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英) 乐曲体裁或演奏形式之一。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组成。演奏时常双双相对而坐。一般演奏奏鸣曲套曲形式的音乐,如今选用的题材比较广泛,曲式也较自由。属于室内乐范畴。  相似文献   

4.
5.
谈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高职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表演的研究事实上就是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之问的关系是在高职教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本对此作了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同为艺术作品,音乐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合为一体的。音乐、诗歌都在试图传递一种消息,描绘一种意境。在意境的传递手法上,音乐和诗歌有很多共同点。在内容上,二所传递的意境也都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什么?音乐从何而来?音乐在生命/生活中担任着怎样的角色?音乐对人类(我)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田艺 《华章》2011,(29)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牵扯到认知,记忆,情感,理智,直觉,才能,想象等各个方面.而音乐想象hi贯穿整个过程的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本文对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想象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围绕音乐表演中想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给出了音乐表演中想象的培养方法,为提高音乐表演的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想象能力,它是凭借记忆想象和思维来表现音乐,由于长期对音乐的积累,音乐想象力就越丰富,内心音乐听觉就越发达,这些音乐思维活动离不开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将外界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期地保存在意识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2011年12月3日,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闭幕式暨颁奖音乐会在广州大剧院隆重举行。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目前国内最具含金量、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经典音乐赛事。此次一共有278名选手前来广州参加声乐(美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从小就喜欢音乐,并与音乐结缘的人。早在9岁的一个初春,妈妈就送敖去学小提琴。在我的印象中.乐谱上形状各异的“豆芽“和琴弦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都让我充满好奇。因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小提琴,并喜欢上了音乐。  相似文献   

13.
尹丽华 《文教资料》2007,(15):178-179
音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运动,涉及认知、记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和才能等方面。音乐表演作为创造性审美活动,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表演者从事音乐表演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对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对音乐表演过程中情感表现和音乐想象两种心理现象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情感表现和音乐想象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和富有魅力的重要条件。两者均是表演者艺术表现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对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将自身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将情感和理智准确地予以结合,以及不断扩宽、丰富生活积累和形象感受等,都是音乐表演者培养和锻炼良好心理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16.
想象在人类的音乐活动中不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 ,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在音乐作品中想象可以被分为模仿想象、图画想象、描述想象和象征想象。本文作者通过对音乐想象进行分类和阐述 ,使各种音乐要素更易于被掌握 ,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佳作,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二者在音乐描写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谓异曲同工,尽得其妙.  相似文献   

18.
意象描写与心理刻画的精妙结合,是莫泊桑长篇小说创作手法最鲜明的特征。一方面,意象与人物的心境、情感同构对应,构成情节和场面,展露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同一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牵动和引致人物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心态,从而凸现人物的鲜明个性。这种创作手法使写实情景中的故事情节逐渐被淡化,其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得到了突出和强化  相似文献   

19.
音乐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金龙 《文教资料》2009,(36):71-73
音乐是人对象化的产物,它直接对应于我们的内心.这种对应在作用于我们的情感的同时,也对应于我们生理的自然欲求,在广泛的听众中产生共同的美感,这种关感即“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文章通过对20世纪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结合特别的音乐分析模式,来说明听众内心的这种快意之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