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果冻钓法     
张炎冰 《钓鱼》2009,(20):21-21
经常钓了放、放了钓的鱼咬钩轻,有的触饵就退,称为猾口鱼。钓这种鱼多用拉饵,可是拉丝粉的黏结作用是有限的,它在搅拌中形成的纤维和网络是将饵微粒黏住,入水后拉丝粉的黏性降低,饵微粒就慢慢脱落了。如果饵微粒完全脱落,钩上只剩下拉丝残余,鱼是不吃的,所以拉饵适合钓快鱼,  相似文献   

2.
拉丝粉     
《钓鱼》2010,(22):23-23
19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上饵新技术—拉饵,是在破解日产鱼饵溶而不散,以堆积在钩口的残饵吸引鱼咬钩的特性后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拉丝粉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制作面筋的原料已经很久了,在食品行业它的名称是"骨元粉"。骨元粉的特点是遇水黏结,粘手,  相似文献   

3.
巩方磊 《钓鱼》2008,(20):46-46
拉丝粉,又名小麦蛋白纤维。是钓鱼人制作钓饵的重要添加剂,它可以用来调整钓饵的状态,以适应各种垂钓的实际需要,近几年来兴起的拉饵垂钓热中,拉饵制作是不能缺少拉丝粉的身影的,同时它还可以用来做搓饵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4.
张乐平 《垂钓》2009,(7):38-39
“果冻饵”是由一种胶质膨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些辅助原料组成。这种胶质膨胀粉吸水性非常大,调和入水后有少量雾化散落,能在钩上形成一种透明亮晶晶的胶团裹住钩尖;由于此种饵料开好后状似果冻,所以人们称之为“果冻饵”。笔者最早见到的胶质膨胀粉,是在百合的“决战鲫”中,但闻此原料是钓王化绍新多年以来征战赛场的秘密武器,所以这种饵料是由谁最先发明的无可考证。不管是谁,都令人无比钦佩。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8,(20)
拉丝粉,又名小麦蛋白纤维,是钓鱼人制作钓饵的重要添加剂,它可以用来调整钓饵的状态,以适应各种垂钓的实际需要,近几年来兴起的拉饵垂钓热中,拉饵制作是不能缺少拉丝粉的身影的,同时它还可以用来做  相似文献   

6.
一、红虫的用法。制作红虫面饵。"冬红虫",是冬钓佳饵,首先备好红虫、商品鲫饵、拉丝粉。红虫、粉饵比例为1:1,拉丝粉、粉饵的比例为1:5。做饵时,将红虫(1份) 粉饵(1份) 拉丝粉(1/5份)倒入盆内,混合均匀后加水,饵水比例为1:1。加水后,迅速搅动使其吸水均匀,而后放置10~15分钟(因冬季气温低,拉丝粉形成网状结构的时间要长),将饵轻揉成团。这时要用钩试拉一下,如能拉出丝来,钩上能形成面团时就不要再揉了,当你看到在拉  相似文献   

7.
膨化微粒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1):18-18
与热温控发酵的悬浮性颗粒饲料和能悬浮淤泥的麸粒饵不同,膨化微粒饵不浮于水,是沉底的。膨化是生产工艺,渐进式缓慢吸湿,微粒区别于粉状和片屑状,大小如小米或米粒的1/16,硬,兑水前挤捏不碎,兑水10分钟揉搓仍有颗粒感,存服25~30分钟吸足水分了,微粒才消失。  相似文献   

8.
细说昆布丝     
赵峰 《垂钓》2008,8(2):56-56
昆布丝富含细密均匀的组织纤维,与任何粉饵搭配皆可调制成状态极佳的拉饵。  相似文献   

9.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0):12-13
拉饵的选择与调制尽管拉饵使用起来简单、快捷,可随意地拉大拉小。但是用做拉饵的商品饵在选择与调制上,可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拉饵的状态调整不好,其结果不是拉不出饵来,就是拉出的全是面筋,根本无法使用,所以调制拉饵的成功与否?与饵料中添加的小麦蛋白纤维多少及兑水量都有直接的关系,丝少了,拉不出来或拉出的饵小且粉,入水后钩上的饵就没了。丝多了,拉出一团不雾化的面筋,成了“死疙瘩”鱼不爱吃,而且,堵住钩门有碍中鱼。拉饵的脱水量也是不可小觑的。由于饵料的成份不同,它的吸水量是有差异的。初学者不妨取单种拉饵饵料试一试。先将它分成若干等份,再分别加八不同的水量进行调和,取一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将拉出的饵,分别置入杯中观察,就会发现入水后的拉饵状态差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0.
刘定龙 《钓鱼》2009,(17):20-21
1.低温下开拉饵。低温时出丝慢,拉丝粉用量可适当加大,也可以用温水开饵,也可以正常开饵后反复将饵团团紧几次。实在出丝少,可将饵团打散后加丝。不能加纯的拉丝粉,要用丝少的饵(如超诱、拉丝粉、普通鲫鱼饵)将纯的拉丝粉冲淡一些再添加。  相似文献   

11.
范宁 《钓鱼》2004,(5):15-15
A.怎样调制钓大鲫的拉饵1.按照饵料袋上的要求在倒入粉饵的饵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分。2.手指分开将吸水后的饵料快速搅拌十几次,让其透气膨胀。3.手指浸水后挤压饵料,挤出吸入的空气。4.揉捏成团的饵团,压在双钩处,呈45度角的方向拉出。5.饱满的饵粒,松散自然,针对大鲫极具诱惑。B.怎样调制钓小鲫的拉饵1.选用小鲫鱼喜食的腥、香型专用饵料,按一定的比例取出,倒入饵盆中搅拌均匀。2.根据饵料袋上的调制提示,取出适量池塘水,水量要准确,避免二次加水或添粉。3.注水拌饵时,应边摇边加水,让粉饵吸水充分。4.饵料完全吸水后,应静置3~5分钟。5.根…  相似文献   

12.
刘定龙 《钓鱼》2009,(12):62-62
去年下半年初次使用“猾鱼克星”(试用品),感觉此饵的特点正如它的名字:钓竞技池猾鱼好用,是一种标准的竞技饵。根据龙王恨公司的产品介绍我们知道:这种饵料是由富有弹性的柔软胶质膨胀成分,添加一些特制辅助料组成。调和好的猾鱼克星,饵团入水后有少量雾化散落,然后在钩上形成一种晶莹柔软的弹性透明胶团,猾口鱼涮口时容易吸入而不易吐出。  相似文献   

13.
张之晔 《钓鱼》2013,(22):24-25
蚯蚓用作钓饵历史悠久,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腥膻味重,啥鱼都吃;大小合适,持钩性强;取之方便,装钩简单;蠕动活饵,能逗能守。缺点是不卫生,有破坏生态之嫌,所以竞技钓鱼禁止用虫饵,包括红虫、蛆、米蛀虫。不过人工养殖,成了商品饵的蚯蚓就不在此例了。商品饵出现后有了"蚯蚓鲫""红虫鲫",将加工后的蚯蚓粉、红虫粉、鱼粉、虾粉添加到以米豆麦黍薯为主要原料的鱼饵中就有了腥饵、腥膻饵和腥香饵。然而粉状饵与鲜活的蚯蚓是两回事,有味无形,没有体液,不再蠕动的蚯蚓饵与其他商品饵毫无  相似文献   

14.
诱鱼效果的确定用菜籽饼粉、香糠、商品饵混合,加水调和成干湿适度的饵团直接手抛打窝,这是传统钓时我们最常用的诱鱼方法。用它来诱鲢鳙鱼聚窝也完全可以。用商品饵与添加剂混合,钩挂大饵做窝,则是悬坠钓法比赛时采用的方法。只要钓场有鲢鳙鱼,过不了十几分钟,它们就会闻味(香甜酸臭)观色(雾化状微粒料)而来,在钓点周围的区域集中。一般规律是鳙鱼在中下层或潜底吸食,鲢鱼在上层位置活动。如果诱饵和钓饵比重大、雾化慢,两种鱼儿都会潜底争食,反之诱饵和钓饵比重轻、雾化快,钓棚又设在中间水层,两种鱼都会追随雾化饵而集中在钩子的上下部活…  相似文献   

15.
红虫是垂钓的好饵料,特别是钓鲫鱼的佳饵,但因其身体细小和水分较多,装钩非常不便。可经过枣粉喂养的红虫,装钩就快捷多了,现将此方法介绍给钓友。 1.选用大红枣150克,去掉枣核用文火烤干,擀成粉状后筛出枣  相似文献   

16.
白条属于杂食性小鱼,无论粉饵、荤饵都可以钓到,但它偏重于荤饵,尤其钟爱昆虫饵。以前我经常到我们这儿的公平水库钓白条,那里的白条很多,半天可钓几斤。  相似文献   

17.
李旗 《钓鱼》2005,(10):35-35
将红蚯蚓晒干碾成粉末过筛,使其成极细的蚯蚓粉,再将面粉包在纱布中,用水冲洗搓,除其淀粉,使其成为面筋。或用商品鱼饵中的麦蛋白纤维40%加上60%的蚯蚓粉,将两者调和揉搓均匀,成为泥状放在洗净的塑料小盒内密封一天,即成蚯蚓泥饵。使用时只需要用钩尖在盒子里挑一点,(米粒大小)将饵料包住钩尖即可。使用中应注意不可用手在盒内抓饵料,因为此饵粘性极强,很粘容易粘住手指,如无法将饵料包在钩尖上,则可用钩尖在饵中挑一下。  相似文献   

18.
昆布丝     
张炎冰 《钓鱼》2012,(15):17-17
2007年,日本丸九公司在原有ヒグトロ(海藻丝)、とろスィミ-(海藻饵)基础上推出两款用于钓罗非鱼的小包装"极上とろろ(海带泥)"饵。与多揉粘少揉散的薯类饵不同,也与添加麦蛋白纤维,揉多了成死疙瘩的小麦蛋白饵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杨毅 《钓鱼》2009,(12):20-21
鱼类摄食习惯与钓饵味道的选择 鲫鱼是我们的常见垂钓鱼种。它的取食形态就是首选软、散、细微颗粒成分。商品鲫鱼饵提供的也都是这种入水后的状态特征。技术表现上就是钓饵的雾化和细小的粉片散落。钓者强调雾化性时,常常将其比喻为饵料入水后“拉烟”。作为钓鱼的手段,饵料需要保证持钩性,商品钓饵中少不了蛋白纤维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汤昕东 《垂钓》2009,(5):34-35
问:我想开一种拉出饵团比较大的拉饵钓底,请问该如何配制,又该注意些什么?答:在开饵前我们对水情、鱼情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按照“拉饵=基础饵+状态饵+拉丝粉”的基本方法进行调制。这里所说的“基础饵”是指麸类、谷物类等植物类饵料:“状态饵”是指雪花粉、膨胀粉、烤麸、拉丝粉等,以改变饵料的状态和味型。掌握了这一基本方法,通过合理搭配,我们就可以开出有针对性的符合鱼情的拉饵。关于你想开出一种饵团较大的钓底拉饵,可以在基础饵中适当多添加一些粗颗粒的谷物类饵料等,加入适当比例的拉丝粉,就可以调出比较饱满圆润的拉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