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静 《辅导员》2011,(21):21-22
《金蝉脱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相似文献   

2.
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此之前,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等辞书都是既收“树阴”、“林阴道”,又收“树荫”“林荫道”。《审音表》的规定一下子把“树荫”、“林荫道”等带有“荫”(yīn)字的词语打入了另册,它们成了不规范的词语。从此以后,辞书因为要遵守《审音表》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就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6):28-34
梳理古代典籍对月氏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先秦典籍中,对月氏情况的记载非常简略,汉文帝时期,汉廷在与匈奴的交往中得知,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民族叫月氏,史官将月氏的名称记作"月氏"而不是"肉氏",说明"月氏"之"月"当读"月"而不读"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只给月氏中的"氏"注音而不给"月"注音,说明在两汉至唐,月氏中"月"的读音本不成问题。经刘向、刘歆校订流传于世的《逸周书》、《山海经》中,月氏写作"月氏"、"月支",说明月氏中的"月"不是"肉"的误写。宋代以后的典籍,如《金壶字考》、《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将月氏的读音注为"肉支"缺乏根据,今人"月氏"读"肉支"的理由不能成立,仅是一种猜测。  相似文献   

5.
邱相生  万艳丽 《新高考》2010,(10):19-20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由于它纷繁芜杂、识记量大,不少考生在复习这一知识板块时往往感到千头万绪而无从下手,结果是顾此失彼、收效甚微。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字音的效  相似文献   

6.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后羿之妻嫦娥为了不让奸诈小人逢蒙夺得长生不老药,毅然吞下药丸,飞天奔月。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公开教学。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的课文编写中,每个单元课文结束都有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涵盖词语、名句的积累,钢笔字书写指导,口语交际,以及一些跟语文相关的基本练习。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对练习课都缺乏必要的重视,认为它不是常规的讲读课文,因此往往都会习惯性地将练习课上成复习课或者试卷练习课,练习课的真正功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徐静 《辅导员》2013,(11):26-27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当读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时,善思者小宇高高举起了小手,疑惑地问道:老师,课文中用的是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本“思考和练习三”中给出了两种理解,要学生回答哪种理解更好。这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第二种是: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这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第一种理解较合适。”我认为要准确理解本句,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相似文献   

11.
命题者给两道题提供的答案分别为C和A。很显然,命题者都把“唯”读作“wěi”,这也许是受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但作为国家语言规范文件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却是这样注音的:“唯wéi(统读)。”“统读”,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相似文献   

12.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3.
朱庆之 《中国语文》2012,(3):195-210,287
在上古时期,汉语有不止一个的第一人称代词在同时使用。后来,这些代词除了"我",其余都退出了口语。这是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个重要变化。然而,这个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一些学者曾作过粗略的推测,却一直没有认真的后续性研究。本文尝试用语料库的资料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这一研究。研究仔细对比了本土文献和翻译佛经,发现在翻译佛经中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25—220)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4.
徐静 《辅导员》2011,(11):20-21
课文背景:《普罗米修斯盗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而成,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本诗中"道狭草木长"一句中"长"的字读音,有两种说法:一说读chang,一说读zhang。习惯上读chang。而编者在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还原到“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本色上,确立了一个高标准。要完成这一高标准,就必须突出个体的经验和感悟。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偏离航向,盲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忽视了对文本作者主体性的尊重。具体表现为三种取  相似文献   

17.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18.
2部汉语词典和5部汉英词典对"倾斜"一词的词类标注不一致,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理论(Usage-Based Theory)出发,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倾斜"一词的使用模式和搭配词语进行调查。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将"倾斜"判定为动形名兼类词,并发现"倾斜"比喻义的使用多于其本义,最后得出在处理兼类词与多义词关系时应该从用户视角出发考虑"词类先行"还是"词义先行"。  相似文献   

19.
李跃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懂得孩子的心路历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  相似文献   

20.
王丽娅 《宁夏教育》2012,(12):33-3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地打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