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2.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迄今还仍只是拟议中的草稿,到现在还只是“派人分三路到各地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以后还“将继续一边改,一边逐步扩大讨论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广大读者,还是缘悭一面的。关心此事的读者,只能从某些知悉内情的人透露的一丝半点消息中,满足自己先闻为快的欲念了。这方面的消息透露得不多,因此稍有透露也格外引人注目。而有些信息传来却又有些骇人,使人不由得不想,将来的《新闻法》,真的会这样制定吗?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揭晓的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中,《延安日报》青年记者马彦平荣获三项大奖。 他采写的消息《4辆迎亲豪华车自撞“枪口”》,采取现场实录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省委反腐败斗争检查小组街头办公,严查婚丧嫁娶中公车私用腐败现象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5.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6.
报纸要让消息唱主角,这已成了报界的一种呼声,为此《新闻战线》开展了“让消息唱主角”的大讨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许多消息(一些不是消息的消息不在此列)本身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可能想唱也唱不好,成不了主角。我们每天报纸上的消息篇数并不少,但它们未必就是“主角”。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但消息缺乏深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消息“失落”了深度,就不可能成为“主角”。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消息深度“失落”的外在原因。一是自80年代中期深度报道的兴起。这些深度报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26日,由《新闻出版报》和《深圳商报》联合举办的1994年全国报纸头条消息大赛在北京揭晓。我和刘枫、任澄合作采写的《新疆“星火”“燎原”两企业整体内迁》一稿获二等奖。听到这一消息,作为作者之  相似文献   

8.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08-10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看到2005年12月11日《新京报》A06版发表的一条不显眼的消息《北大教授孟二冬带病援疆》,我感到心颤。这类事情让我第一次感到心颤的,是90年代读到的关于好法官谭彦的通讯。通讯报道说,他每天拖着沉重的病体坚持上班,艰难地一步一步爬上他的位于四层的办公室。在那时的氛围中,反对宣传这样的典型还比较困难,人民日报头版的“今日谈”专栏,在该报全文发表赞扬谭彦的长篇通讯的同时,温和地批评谭彦的领导:看到谭彦如此艰难地每天爬楼上班,为什么不能把他的办公室调整到一层呢?此后,这类宣传“带病坚持工作”的典型报道有所减少。几年前,谭彦…  相似文献   

10.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02,(4)
《西安商报》6月28日在《世界杯特刊》中发布了一条消息《传言意韩之战主裁被乱枪射死》,并绘声绘色地描述该主裁判被“击中13次”、“心脏部位被射中”云云。该报编者在为这则新闻加的“编者按”中两次提到“以上报道未经证实”、“以上消息至今尚未得到官  相似文献   

12.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苜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原因是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  相似文献   

14.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9日,我采写的消息《严康慧蜗居神农架与金丝猴“共舞”》,可以说是从一个很平常的救人事件中,挖掘出重大新闻价值的典型例子。此稿报道了一位北京女学者扎根鄂西深山神农架,在极其恶劣条件下进行“国宝”金丝猴研究,以及不慎坠崖被群众营救脱险的故事。这篇消息在众多  相似文献   

16.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17.
刘文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6,(30):104-106
1944年6月9日,大众日报四版刊发消息《佃户群众继续清理旧案把庄英甫送交政府处理平鹰坟祭冤魂群众欢呼》,报道了“平鹰坟”事件.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减租减息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这是“平鹰坟”首次被媒体披露.从此,“平鹰坟”成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得到翻身的典型意象广为流传,在38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 “平鹰坟”本是一桩社会新闻,由于在土地改革中起到了舆论上的象征作用,使它在一定时期内具备了政治符号的特点.当各种文艺作品反复使用这一情节时,“平鹰坟”又构成了一个文化现象,盛行30多年.以“平鹰坟”为事件主体所构筑的文艺作品不断产生,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说、连环画、戏曲、诗歌、大鼓书、歌曲等.直到1978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平鹰坟》上映,使“平鹰坟”这一社会新闻成为政治符号再到文化现象,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8.
1月23日林勃在《解放论坛》上建议报纸采用外国通讯社消息时,提到了专门刊登外国通讯社消息的《参考消息》。其实《参考消息》的“关”也是把得很紧的,很难在上面读到在一般报纸上读不到的重大国内新闻。国外评论家早就指出过《参考消息》在刊登国内新闻时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9.13”林彪自我爆炸。事件发生后国外报刊早已议论得沸沸扬  相似文献   

19.
一个影响较大的先进典型报道之后,能否做到“墙里开花墙里红”,对于典型的采写人来说,恐怕不失为是对其采访的一种实际的检验。我们采写的合阳县马家庄保宁村的系列通讯,《希望,在这里闪光》、《路子,是这样走出……》、《驾辕,靠这匹骏马》以及《学保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论,去年12月上、中旬在《陕西日报》上陆续刊登后,从典型生发地合阳县很快有信息反馈:刊登保宁村事迹的报纸由县上同志一带到保宁,就被争抢一空;有个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老人找到马光行说,“我们过去把村上没搞好,你还是行!”县上有位在职干部看了报道,流着泪说,“现在农村就需要保宁村这样的经验,需要马光行这样的书记……”不久,又有消息传来:雷北的党支部书记张有耀带人专程去保宁参观学习;渭  相似文献   

20.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苏州日报》2001年9月6日上的《卡特观摩村民选举》一稿,被评为消息3等奖。这篇750个字的消息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评消息中受到评委的青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这篇消息是一篇现场短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