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圆与小圆     
知道得越多就越无知——知识幛论索斯迫不及待地说:“我在半年前得到的问题是: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会越无知。”原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所以大家如果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来请教他。可是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却发现他独自唉声叹气,不知为何事发愁,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  相似文献   

2.
有那么无知的一年,班上兴起了“生死簿”。大概就是把一个人的生日投入到一道公式里计算,得出的数就是你的寿命。我首先投入自己的生日,得到102,我才放心地投入我奶奶的生日,得出66。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难道她将不久于人世?我在教室里越想越怕,哇哇大叫地冲出去。传播“生死簿”的同学怕事情闹大,私下里找到我。他说“生死簿”是他瞎编  相似文献   

3.
圆圈的启迪     
笛卡尔(1596-1650),法国数学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愈学愈发现自己的无知。一次,有人问这位大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无知,岂不是大笑话?”  相似文献   

4.
学习随感录     
俄国作家托尔斯太曾把一个人比做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这就告诫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要谦虚。一个人本事再大,但如果自恃高明,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那他就必然脱离群众,到头来是没有不跌交子的。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也是这样,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在学习的征途上,谁如果自满自足,停顿起来,不求进取,那他就必然倒退、落后。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陶醉于自己的已知,拒绝了解和虚心学习自己尚且无知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相似文献   

5.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有一本很好看的小人书,叫《小无知奇游记》,讲的是一群男孩子乘着气球旅行的故事.书中男孩子们每人似乎都有专长,专长就成了名字.比如小博士、小眼镜、小方向盘、小螺丝钉……好像还有小冰激淋、小糖豆儿什么的.当然主角是小无知了.这个小无知戴着个藕合色的大喇叭花儿当帽子,一天到晚鼻涕流星的净惹事儿,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脚丫子特大,足有二尺多长,一翘腿,准踢到后脑勺儿.一次不知怎地他的大脚丫子把个马蜂窝给踢翻了,遍天的马蜂把他搞得以为太阳掉下来了.因为他的无知,引起了一场旅行革命,孩子们准备漫游世界,探  相似文献   

6.
图话人生     
保护白己不能索围墙,要索朋友 求教于人会显出你的无知,但你只会做 5介钟的无知者。不肯求教于人,你将永远是 无知者。 杯子越满,你越要端得稳图话人生~~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8.
龙应台 《高中生》2013,(22):18-19
来到港大(香港大学的简称,下同)之前,我对港大一无所知。这份一无所知,是属于"台湾人对香港无知,香港人对台湾无知"整体"无知"结构里的。为什么两个地方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历史关系如此密切,却又如此疏远,彼此努力漠视对方?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想从我对港大的发现谈起。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家捷诺曾讲过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老师,你所掌握的知识比我的多许多倍,可是为什么你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点怀疑呢?”老师用手杖在沙土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又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无知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大,因而接触的无知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捷诺的话提出一个让人深思的哲理:已知的东西与未知的东西往往成正比。“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这是西…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的设计框架和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正义原则。但是,他的“无知之幕”的设计是虚幻无力的,他的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是错误的,其论证过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脱节。他的理论前提决定了他的正义理论的非历史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我们有时讽刺一个人浅薄无知时会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其实, “天高地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类现在依然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对于“地厚”的准确了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导学生时,常常扮演成一个无知的人,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顺着学生的意见反问下去,直问到学生无言答对,自认荒谬为止。他就在不断地发问和答问中,教导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他发问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最大的麦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他强调,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感,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一个普通的石匠家里。他从小酷爱读书,善于思考问题,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下面为大家讲几则关于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牵挂     
我迷蒙地望向远方,想着以前这样的时候,应该在和亲友们追逐、游戏,一定很开心、很开心……天长日久,如此荒唐的想念、无知的牵挂,从未散去,越积越久,早就将心笼罩。我独自迎风伫(zhù)立,凝视路口,荒谬  相似文献   

15.
穿越耳朵山     
本本国的文文公主被"无知兽"抓到"无知山"上去了,他以公主的性命要挟,命国王放下武器,缴械投降。本本国王绝不屈服,他发出榜文招募勇士:谁能救回公主,就把王位传给他。其其、菜菜、鱼鱼挺身而出,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公主救回来。勇士们,出发!红色的大地中央有一座耳朵山,山顶的宫殿里住着被囧囧兽教坏的耳朵国王。囧囧兽是无知兽的手下,无恶不作。国王下令卫兵把所有路过的人都抓到宫殿里做  相似文献   

16.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7.
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看来虽然平  相似文献   

18.
18年前,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天生的顽皮及对画画独具的天赋,让他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  相似文献   

19.
尊重无知     
没上学读书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进了校门读了书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随着学习年限的延长,读书的增多,我们常常感到头脑在充实起来。可再进一步博览群书,我们却又感到自己的无知,而且是个大无知。难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惟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无知。对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DNA、纳米技术等问题,北京某大学近百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完全回答正确的只占20%。一调查公司对北京几个区的常住居民进行科技素养调查,结果是没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如克隆、信息高速公路、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无土栽…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说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是说他浅薄无知,自不量力。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古代中国人把天想象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地则如同一个方形的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