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代商人家庭中,商人妇对于家庭的维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不仅承担了养家的重任,还是不可或缺的守家人。商人妇养家与守家的过程,一方面反映出宋代商人妇较强的养家与持家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其在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2.
3.
昆虫已经成为先秦时期人们一种更为自觉的食物来源,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生活。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有些进入自己生活的昆虫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驱除。在政治层面上,有些害虫成了国家灾难或者政治罪过的象征。在农业生活层面上,先民们对于昆虫的生态习性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对昆虫活动影响农耕或有危害国家农业安全的现象有深刻的认识。桑蚕业的产生也是昆虫与农业生活的重要表现。在精神生活层面上,有些昆虫愉悦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但是有些昆虫给人们带来烦恼,常被用来特指某些社会事象。不仅如此,有些昆虫被用作丰富的汉字表达,被用作生育文化的代称,被比作人生的短暂,成为崇拜对象,用来进行某种预测,以及用作文学性描述等,这些都是昆虫与人们精神生活发生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唐代商人家庭在情感、财产、社会地位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得其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和经济功能均无法正常实现;虽在政治功能方面,其家庭先天赋予的贱粪身份在人们的观念中渐趋弱化,但终归退不过封建政权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魅力四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道德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它所锻造的价值观奠定了中华道德生活的基础,创制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华礼仪文明的基本架构,崇尚的伦理品质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为后世道德生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和开发的不竭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商业题材的小说诞生较迟,作品也不多;小说中的商人大多是非道德形象,少数正面性商人也形象苍白,缺乏商人精神。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轻商思想和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7.
以《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及的早期货殖家为线索,揭示中国商人精神与齐鲁文化的联系;提出商人精神与士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基本类型;中国商人精神一开始就与士人精神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宋代民间商业的开展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商人的经营活动是家庭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开展宋代商人家庭的经营活动的研究,从市场分层、性别分工、职业内部分层、地域流动等几方面梳理、归纳与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家庭史研究而言,将会有补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代性带来的人类精神生活问题,诸多西方学者从生活世界切入并展开了从科技到社会整体的批判路径。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出发,剖析了现代精神生活困境的制度根源。作为资本逻辑的现代形态,金融资本逻辑催生了现代生活世界金融化,在对时代精神和心理品格予以重新定义的同时,也将人类置于精神关系异化、精神生活个体化和精神追求物质化的困境中。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分别从制度层面的检视和扬弃中、从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改造中、从精神生活领域的共治与自治中,探索对当代精神生活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命的牺牲和肉体的创伤 ,更是精神上的创痛。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 3个主要人物杰克、勃莱特、科恩在旅居欧洲时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无法排遣的心理痛苦和精神苦闷 ,说明笼罩在战争阴影下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斯蒂芬创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不是如一般论者所指出的观照表现激情的力量 ,并给这些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以关怀和悲悯。作家所真正关怀和悲悯的客体恰恰是作家自我 ,即作家在文本中虚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通过女性话语的潜在转换以实现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3.
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教学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片面追求知识与理性、真理与标准、分数与效率等外在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悄悄地异化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理性对待“教学回归生活”的口号,反思和清理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关爱人、发展人的教育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育世界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根本性的任务。教育研究必须究问诸如教育回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带来了什么后果,教育和生活是否等同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关心农民工经济权益维护的同时,我们应审时度势,关注其精神需求。本文从分析当前农民工精神生活困境入手,探寻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梵净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得益于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主要包括精神世界的生态伦理实践、日常生活的生态伦理实践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仍然在继续,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十分强调科学教育的精神价值。赫胥黎对科学教育的精神价值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强调科学教育具有道德教育作用;三、科学教育具有文化价值;四、科学教育是自由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宇宙观、人生观、人性论、价值观、政治观等五方面对先秦诸子关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探讨了墨、儒、道、法等诸子对"人"之为人的诠释和剖析。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指出,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  相似文献   

20.
Starting from the state of conceptual diversity, semantic ambiguity, and poor connection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ces to current policies and theoretical models in Romania, our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of these issues by recourse to the history of approaches in the field. To this purpose, we carried out a qualit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a set of educational works produced betwee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the first Romanian texts were written, and the present time. Primary historical sources are supplemented with reliable secondary sources, while the criteria used for the selection of texts were their relevance to family life education (FLE), and the notoriety of the works in the corresponding historical periods. A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FLE was coined in Roman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the family education discourse was outlined, but the roots of the field can be traced even in the first printed texts. Although marked by strong moral and religious emphases during pre-modernity, FLE has entered the slow process of secularisation and evol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moral reconstruction goals of modern Romania. However, FLE’s goals and contents were redefined during Communism, and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discourses, practices, and realities compromised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pedagogical model promoted at the time. A unitary definition of FLE in relation to Romanian contemporary families’ needs requires reconciliation with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remises, as well as a careful contextualisation of western model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