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29):14-14
布什:解除对伊拉克14年制裁美国总统布什7月29日签署命令,正式取消对伊拉克长达14年的经济制裁。1990年8月2日,在萨达姆派兵入侵科威特的同一天,前总统老布什宣布对伊实施经济制裁。这是继今年6月28日交权后,美国对伊拉克所做的又一重要举措。不过,在萨达姆倒台一年多后布什才签署此项命令,其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因为随着大量美国军队和商家进入伊拉克,经济制裁早已成为一纸空文。舆论分析认为,布什选择此时解除对伊制裁,是希望借此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并增加自己与联合国的共同语言,促使其在伊拉克问题上与自己合…  相似文献   

2.
<正> 《美四总统行政命令和声明》(Presidential executive orders & Proclamations)包括1789年至1983年历届总统签署的全部行政命令和声明,总数超过74,000件,还有与这些文件相关的附加文件和地图3,500件。这些官方文件显示了美国二日年来內政和外交政策的状况。美国国会情报服务处(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于1986年将它们复制为缩微平片,共8,816张,并且出版了20卷索引印刷本,可由主题、名称、日期、地点等多种检索途径迅速查到所需资料的缩微平片编号。  相似文献   

3.
国际速览     
沙龙试探布什中东政策 美国总统布什3月20日在华盛顿接待到访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他表示,美国不会用强迫手法促成中东和平。 这是布什和沙龙先后上任以来首次面对面会谈。 布什表示,美国将与中东国家合作,但他拒绝回答有关美国是否会听从以色列的意见,在巴勒斯坦结束暴力示威之前不邀请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访美。 布什上任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他对中东问题的态度与克林顿相去甚远。克林顿政府在中东事务的斡旋上花了很大功夫,力图促成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4.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5,(7):12-12
布什:美国失约《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2月16日正式生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最终仍然没有加入。美国政府15日表示,今年将拨款58亿美元用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但拒绝《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依旧不变。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为理由,宣布退出。布什宣布退出后,曾让美国在舆论上一度处于"众矢之的"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北京时间10月4日凌晨3点,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美国财政部也已经迅速采取行动,开始收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10月4日凌晨3点,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美国财政部也已经迅速采取行动.开始收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7.
国际速览     
在3月28日美国宣布将不遵守它已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之前,布什的首席环境顾问克里斯蒂安·托德·怀特曼曾警告他,此举将会使美国的国际信用大大受损。 怀德曼是资深美国共和党人,曾任新泽西州长,布什出任总统后沿请怀特曼作为自己的环保政策顾问,怀特曼给总统写去了个人备忘录,称退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12月25日傍晚,美国总统老布什接到了一个来自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越洋电话。电话自然与"圣诞快乐"有关,顺带着,戈尔巴乔夫似乎故作轻松地通知老布什,等会他将签署一份宣布辞职的文件。很多年后,美国海湾战争英雄科林·鲍威尔仍然记得这一天:"在那个圣诞节,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苏联消失了。没有争斗,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用一支笔划了几下它就消失了"。在爱尔兰记者康纳·奥克莱利笔下,23年前的那个圣诞夜,是"苏联的最后一天"。不  相似文献   

9.
美国解密大批秘密文件/环球简讯《文摘报》1994.11.27.美国总统克林顿10日签署行政命令,责成国家档案公开1390万页的秘密档案材料。这次解密的文件几乎包括二战及其以前的所有文件,相当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所有文件的14%。这些文件将导致近代多...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04年11月3日上午11时,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克里致电共和党竞争对手布什,承认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落败。这样,乔治·沃克·布什就当选连任美国第55届总统。可是,就在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获得成功前的6个月,2004年4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开了驻伊美军虐俘照片,世界一片哗然。在此之后,西方各主要的新闻媒体针对“虐囚事件”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层出不穷。一时间,布什政府遭受到组阁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世界舆论在强烈谴责“虐囚事件”的同时,更是把抨击的矛头指向了美国政府及其对伊政策上。而布什政府的民众支持率,也…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中国日记"的部分章节,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五个月后,《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正式出版。书中收录的是自1974年10月21日起,布什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13个月间的日记。其中1975年7月30日的日记,布什写道,他永远忘不了北京的一些声音:公园里非常动听的歌声,孩子们走队列时"一二一"的口令声,还有"自行车铃声",等等。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21日,奥巴马终于宣市了他的移民改革行政命令,随即引发了一场意料中的美国政治大地震,也引起了华人新移民社区的极大关注。这个行政命令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加强边界管理,进一步减少非法入境;第二部分是时境内400多万非法移民给予暂时的缓解和帮助;第三部分是方便高科技移民和留学生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3.
四年前的美国大选争议此番短暂重现。北京时间2004年11月4日凌晨。布什宣布获胜,克里致电认输。俄亥俄州,一如2000年的佛罗里达,成为进入白宫的钥匙—布什的四年白宫续约,最终由俄亥俄州的20张选票决定。这是一场漫长的美国大选,这不仅仅是指时间。更是指人们的心理。这是一场针对布什的大选,人们因为支持布什而选择了布什,又因为反对布什而选择了克里。  相似文献   

14.
四年前的美国大选争议此番短暂重现。 北京时间2004年11月4日凌晨,布什宣布获胜,克里致电 认输。俄亥俄州,一如2000年的佛罗里达,成为进入白宫的钥 匙--布什的四年白宫续约,最终由俄亥俄州的20张选票决定。 这是一场漫长的美国大选,这不仅仅是指时间,更是指人们 的心理。 这是一场针对布什的大选,人们因为支持布什而选择了布 什,又因为反对布什而选择了克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8,(5):15-15
美国总统布什1月28日在国会发表2008年国情咨文,这是布什任内最后一次发表国情咨文。 布什在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为他任期的最后11个月设定了基调。经济和伊拉克战争是此次国情咨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走向战争     
外交斡旋的大门已经被布什关上。 美国东部时间3月17日晚8点(北京时间18日早9点),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美国决定动武的信号。布什说,萨达姆和他的儿子必须在48小时之内离开伊拉克,否则伊拉克将遭到军事打击。 布什敦促包括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和记者在内的所有外国人立即离开伊拉克,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反恐怖战争与新闻传播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袭击。10月7日,美英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由此揭开了这场被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称之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布什的前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的脾气很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他的霸道作风从布什任命他为办公厅主任以来,就不断遭人诟病。记者们称他是“白宫大螃蟹”。半年前,在白宫玫瑰团,总统布什签署民权法案的典礼刚刚结束,许多记者的录音机都还没有关掉,苏努努  相似文献   

19.
国际速览     
尽管布什政府发展NMD决心已定,并且,声称不惜废止1972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但是,如果能使普京同意修改条约显然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彻底解除美国的欧洲盟友的担心,而且,在美国参议院交由民主党控制后,俄国的配合是布什摆脱参院军事委员会掣肘的关键。上周美国《纽约时报》发出了探空气球,该报称,布什  相似文献   

20.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从5月30日到6月3日在华盛顿举行两人之间的第二次最高级会谈,在裁军和双边关系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并着重就德国统一和统一后欧洲格局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锋。华盛顿会谈,被称为冷战后超级大国的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为报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来自美苏和世界各地的5500多名记者云集美国首都,人数之众,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新闻界的又一场大会战。从马耳他到华盛顿并非坦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