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造业绿色发展已是工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脱钩理论与Butterworth滤波方法对制造业绿色增长与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之间2004—2016年的脱钩弹性演变规律进行解析,同时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及脉冲函数等对各关键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其内在关联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制造业绿色增长与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之间整体上表现为"非良性—良性—非良性"的时序脱钩波动趋势,而通过Butterworth滤波后,制造业绿色增长与环境规制之间形成"相对平稳—波动频发—持续脱钩"脱钩弹性波动阶段,其与资源禀赋之间则形成"波动频发—持续脱钩"的宏观脱钩阶段;均衡关系检验中,上述要素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得以验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增长总体上表现为显著正向推动作用,但其后期可发挥的正向效应可能会趋于平缓,而资源禀赋短期内对制造业绿色增长的支撑力度相对匮乏,好在长期视角下随着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其对制造业绿色增长的资源约束状态可以得到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2.
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并借鉴Tapio脱钩评价标准,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模型,进而从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以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1991—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要进一步实现强脱钩,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能耗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1998 年-2008 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鹤鸣  岳强  陆钟武 《资源科学》2011,33(9):1757-1767
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拉动,使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是从源头上提高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本文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中国1998年-2008年间的生物质、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内消耗量指标进行核算,并应用资源脱钩指数(Dr)和脱钩曲线图对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只在2000年实现了资源消耗总量与GDP的绝对脱钩,在2003年和2006年未能实现二者的脱钩,在其他7个年份则实现了二者的相对脱钩;在这四类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脱钩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脱钩指数则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对这三类资源的消耗较大。所以,在制定脱钩政策时,应该将重心放在这三类资源上。在制定经济和环境规划时,应注意参照脱钩指数(Dr)的表达式将GDP年增长率指标和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的年下降率指标进行合理匹配,以控制资源消耗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1990年-2008年中国化学工业碳排放脱钩和反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日忠  张林浩 《资源科学》2013,35(2):268-274
运用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计算方法推算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学工业的CO2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基于脱钩理论的OECD和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中国化学工业1990年-2008年工业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化工行业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工产值增长与其CO2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中国化学工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IPCC(2006)测算方法估计江西省能源碳排放总量,通过构建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模型实证分析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不稳定的脱钩状态,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等状态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江西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并对江西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Tapio脱钩指标,通过建立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模型,测度了2000-2011年间中国工业全部行业以及分要素密集度行业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不同行业的脱钩指数差异较大,强脱钩行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脱钩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较,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脱钩指数总体上处于较高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测算2000-2011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近似关系来看,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总量变动趋势近似,能源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在脱钩关系方面,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多数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最后,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节能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在不同理论脉络下系统梳理相关成果,并比较不同理论、方法、模型、指标与评价体系的优劣势与应用范围,以至于难以确定理论贡献。本文综述了相关的5类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并比较其理论内涵、模型方法、评价体系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分析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二者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指标各具优劣势与应用范围,相关研究应遵循“检验因果关系方向→识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脱钩状态→评估生态效率强度→判定耦合协调阶段”的基本框架,并按照“方向调控→拐点/状态调控→强度调控→系统调控”的思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②未来应重点开展方法、模型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关注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探索多案例对比、远程耦合及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投资引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唐志鹏  刘毅 《资源科学》2015,37(12):2330-2340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投资引致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应受到关注。以往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且忽略了投资通过不同区域间产业联系所引发的间接脱钩。本文引入面积元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以改进脱钩模型,研究了2007-20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间接引致的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关系。结果显示:①大部分省份由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比碳排放略快,两者为弱脱钩关系;北京和上海实现强脱钩发展,内蒙古、宁夏等资源型省份多为扩张负脱钩;②投资直接引致农林牧渔业实现脱钩发展,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直接脱钩状态相对较差;工业投资引致不同区域各产业的间接负脱钩状态最多,服务业受其他行业投资间接影响多呈现负脱钩状态。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间的拉动作用,适当补偿承担高碳生产环节的地区,避免盲目发展可能转移大量碳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泰安市数据为例,将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治理投资额作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资源消耗及环境保护投资额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Granger原因,因此采用丁伯根改进的C-D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计算泰安市1990-2008年的各生产要素贡献率.结果显示,科技进步为泰安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泰安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青年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玖平  张勇  王洪振  王楠 《软科学》2001,15(1):63-67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人力资源的状况,并以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会资助的四批共94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样本,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计算得到了青年人力资源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揭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增长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水与水足迹理论、脱钩理论对江西省2003—2012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江西省人均水足迹均值为1 783 m3,高于"国际水足迹组织"测算的2011年中国人均水足迹1 700 m3;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从2003年4.39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57元/m3,且此期间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显示,分析期间大部分年份江西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评价结果为弱脱钩的初级协调,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美  曹桂艳  田成诗  柯丽娜 《资源科学》2014,36(6):1267-1277
选取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Tobit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的脱钩关系从扩张性负脱钩转变为弱脱钩,碳排放总量分阶段性呈上升趋势,而GDP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0-2006年锦州、营口、盘锦指向扩张性负脱钩,大连呈现扩张连接,丹东和葫芦岛指向弱脱钩,2006-2012年所有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脱钩程度区域差异缩少;②除锦州外其余五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相似,2000-2012年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且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四市历年的碳排放效率均低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水平。其中,锦州历年的碳排放效率最高,但是增长幅度很小,盘锦、葫芦岛的碳排放效率虽然很低,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③人均GDP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及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即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抑制作用。最后,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胜  郑贤贵  饶呈祥 《软科学》2009,23(8):65-68
对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种能源消费与GDP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运用计量模型,揭示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客观的比例关系。得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电力、石油、天然气,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因此,一是坚持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三是加大新能源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  相似文献   

16.
邵庆龙 《科研管理》2017,38(1):127-136
基于VEC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利用中国1985-2011年三个产业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对经济增长和三个产业能源利用的长期均衡及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推动能源消费的主要动因;第一、二产业能耗应该继续适度的增长;第三产业能耗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作用,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此外,本文还从能源投入结构、三个产业能源投入情况以及应对反弹效应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三产中其他行业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文化创意产业与三产中其他行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但其内部发展不平衡。旅游、休闲娱乐对GDP影响最大,文化艺术和设计服务与GDP有较高关联,但这3个行业占GDP比重偏低;广告会展与GDP关联较小,但占GDP比重较高,发展比较充分;艺术品交易与GDP关联最小,占GDP比重最低,提升空间较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行业都有较高关联。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从供给推动和需求拉上两个角度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榈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考察,发现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即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