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个月以前,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对北京青年报上我的朋友张天蔚写的一篇社评的标题<孙伟铭案二审改判,既是公正也是警示>提出了探讨性意见:以"公正"和"警示"并列,可能削弱了"公正"这个判断.因为,考虑到这个一审判决死刑、二审改判死缓的交通肇事案件在社会上引发的广泛争议,大家关注的显然主要是公正问题,而不是警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特别费案二审12月28日宣判,法庭维持了一审无罪的结果。法庭认为特别费是实质补贴,而且马英九是按照惯例来支领,没有主观犯意,因此判决马英九无罪。市府前秘书余文的量刑则由1年2个月改判为1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网络舆论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孙志刚事件、到刘涌案改判,从重庆钉子户到陕西华南虎,从山西黑砖窑到湖南平江虎事件等网络热点事件,彰显了网络的力量和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地方党委政府如何关注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中。湖南省从2006年以来,红网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4.
刘涌案报道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洪乾 《今传媒》2005,(9):54-56
2003年8月,沈阳黑社会头目刘涌被辽宁省高级法院(以下简称辽宁高院)终审改判死缓(一审死刑)。8月21日,《外滩画报》首先对辽宁高院的判决进行质疑,刊发了评论《黑帮头目改判死缓质疑》。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对刘涌案进行了报道。由于舆论的巨大影响,最高人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31日,备受关注的许霆因恶意取款17.5万元获判无期案在广州市中级法院再次开庭,法官当庭宣判,许霆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6.
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民主形成以来,公众舆论一直作为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能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在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加快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主和公众舆论分别说开去,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探究其互动规律,为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蒋丹彤 《新闻世界》2011,(11):192-193
2010年8月1日许霆获假释,许霆案从一审判决犯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到一审重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2万,结果变化悬殊。许霆的律师杨振平表示,媒体的舆论监督起到了很大作用。重审判决也是媒体的力量,舆论监督的力量。很多人也由此将许霆案看为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社会各方面对此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由此引发了如何正确处理媒介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关系的思考。本文仅以许霆案为例,从媒介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关系即平衡统一,不缺位、不越位,媒介监督对于司法审判的有益作用以及媒介审判的不利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使二者关系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效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媒体的司法报道中出现了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孙志刚之死、许霆ATM恶意取款、孙玉娇刺死官员、习水嫖幼等,引发了社会广泛的争议.近期,媒体对于几起交通肇事案件审理的报道,再次在全社会掀起一场舆论与司法的大对决.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下,舆论事件引发大众关注的频率也来越高。一些从前属于司法层面的案件,从发生到结束甚至结束之后,媒体的报道持续不断。这期间,一些本来很平常的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张金柱"、"孙志刚"、"许霆"、"邓玉娇"、"许霆"、"彭宇"……这些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传媒界、法学界研究的"标本"。标本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舆论监督VS新闻审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审判现象已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舆论监督代表着社会进步,唤醒民众维权意识、推动法制社会发展;但当前现状下,舆论监督却似乎"一不小心"容易走向了"新闻审判":预设立场、引导舆论、干扰司法独立,严重的甚至用利用舆论和民意"绑架"司法,造成了司法困境。作为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者将如何正确辨析"舆论监督"和"新闻审判"之间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如何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陷入新闻审判怪圈。本文将具体展开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加强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及其运作所形成的舆论力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关键力量或关键因素.与舆论力量、舆论影响伴生,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让舆论产生所希望产生的影响,即"调制"舆论,是世界各国和国际政治舞台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传媒运作与舆论力量,事实上对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长治久安等都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为网民带来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使网民舆论成为一股积极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传统媒介已经不再占据领军地位,网络意见的能量正在引导舆论走向一个全民参与的境地。传统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角色在信息时代缺失,新媒介时代把关人无关可守。  相似文献   

12.
冯静  李伟 《新闻世界》2013,(7):146-147
【摘要】网络舆论在近年来继续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网络舆论的繁荣也推动着舆论新格局的形成。本文探讨网络舆论的繁荣所带来的巨大的现实力量,以及在繁荣的背后所反映的观念与说理渠道的缺失以及媒介的僭越。进而讨论舆论的力量不仅体现为促成现实问题的解决,更作为一种内化的精神力量在普及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念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顾萱  林牧 《青年记者》2012,(14):8-9
新老媒体的舆论融合趋势 2010"微博年"之后,微博继续迅猛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舆论格局之中.意见领袖的分化,网络问政的兴起,以及舆论主题、效果的转变等,这些都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理念. 在议程设置上,传统媒体对舆论格局的走向仍产生重大影响,新老媒体各有利弊,两者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4.
轰动全国的沈阳黑社会“刘涌案”可谓一波三折:刘涌先被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1年零4个月后,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缓。据说,这其中一些法律专家的“意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二审结果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公众质疑声不断。在此情形下,才有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提审,重新判处刘涌死刑。有人因此欢呼提审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是公众舆论战胜了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社会,媒体的力量来源于巧妙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它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包装和排序,创造出良好的视觉和感知效果,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漩涡。当舆论举着“民意”的旗帜时,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和它对抗,否则必然被它淹没。美国的新闻传播业非常发达,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中,候选人都不敢小视媒体。他们巧妙利用媒体组织舆论,最大限度地干预公众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以便把竞选的天平倾向自己。  相似文献   

17.
新闻榜     
被指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的刘涌,12月22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后被判决死刑,并在当日执行。这是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对一起普通刑事案件进行提审。 刘涌曾为沈阳市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嘉阳集团董事长,以他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4年半的时间内,共作案47起,致死致伤42人,其中1人死亡、16人重伤、14人轻伤。 自2000年7月落网以来,对刘涌的判决一波三折。在2002年4月,刘涌就被一审判处死刑,但在2003年8月,刘涌二审被改判死缓,一时舆论大哗。  相似文献   

18.
邹举 《新闻知识》2004,(4):23-25
轰动全国的沈阳黑社会“刘涌案”可谓一波三折:刘涌先被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1年零4个月后,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缓。据说,这其中一些法律专家的“意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二审结果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公众质疑声不断。在此情形下,才有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提审,重新判处刘涌死刑。有人因此欢呼提审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是公众舆论战胜了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5):7
略论"舆论倒逼"丁柏铨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做出相应的处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舆论倒逼"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舆论倒逼"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  相似文献   

20.
舆论的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加快,知情权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舆论的力量也随之受到人们的重视。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它不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它的力量在于对精神上、道义上的无形的影响。它没有任何强制作用,不能命令人们必须这样做、不许那样做,但是它却能够表达人心的向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