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3.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对柴静的采访理念提出质疑。闾丘露薇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置身事外”式的采访,抑或柴静践行的“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职业环境中记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差异,也凸显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4.
黄楚筠 《报刊之友》2014,(3):135-137
今年初随着新书《看见》大卖,“柴静热”轰动一时。笔者认为,柴静所以能引人关注,源于节目中潜藏的人文根脉,赋予她的采访报道与众不同的风格。本文从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新闻采访的人文交流和新闻摄制的人文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柴静节目的人文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文关怀的两难处境和培植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采访的核心原则,客观性是决定新闻报道水平以及新闻媒体发展前景的关键要素,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和落实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与理念。对此,本文以柴静在《看见》栏目中的报道实践为例,在简要概述新闻采访客观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要点,以期为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  相似文献   

7.
闫薇 《新闻传播》2014,(3):292-293
由柴静主持的央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看见》,以其"呈现事实"的理性态度展现人物、事件与问题;栏目以"看见新闻中的人"为主题,秉持"不为教化和改造,把人物背后复杂的坐标系和因果逻辑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这一理念,让习惯了"自我审查"的记者,找到了根据地;节目以选择的时新、多样,及具有稳定价值观为推动力,辅以柴静个人采访素养及影响力,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栏目。在它出生与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整个传媒环境对它的接纳,媒介自身的开拓及以柴静为代表的记者等各种因素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综上,从宏观采访背景上的变化,中观电视台栏目组的理念更新,以及微观记者角色、职责的重新定位与思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与分析这些改变产生的原因为何,效果如何。基于此,从《看见》中的人物专访出发,对其访问对象、访问方式的创新、具体改变进行分析,进而对记者修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文雨 《东南传播》2012,(6):154-157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这一期为案例,分析该类型节目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双重符号互动模式。探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何利用新闻议题的引入和面对面的访谈中的符号互动,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条路径来形成互动双方"共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月扫描     
新论柴静:新闻记者要表达的不是情绪我更喜欢一手的资料、亲临现场的感觉。我只采访有新闻感的人物、观众想知而未知的人物、能够反映当下社会形态的人物。我觉得好的节目、好的报道、好的媒体应该是有耐心的,不要耸人听闻,而是平和地传播事件真相和社会问题。我们要真的沉  相似文献   

10.
如果柴静不做电视.我想她会是一个不错的文字记者,因为她的新书《看见》里理念的表达几乎符合所有大学新闻系课堂上教授的写作技巧。比如.有故事、有细节、有直接引语等。柴静与《看见》最近也很火,媒体连篇累牍不说,居然还引发口水战。赞之者捧之如女神.贬之者似视之如蝼蚁。还有态度暧昧的中立者借此兜售个人观点。不过,正如鸡蛋好吃,但人们并不一定非要理会下蛋母鸡招致的每一个评价。因此.评价一本书的优劣。也不必理会七嘴八舌。读书首先需要“英雄不问出处”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张卓 《兰台内外》2013,(1):61-62
刚进央视时,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镜头前:她短发,双手紧紧握着话筒,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刀相接的新闻江湖。 有观众写信:"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 在镜头前,柴静极富表现力:拎着高跟鞋去追一个孩子,或屈身近前握住当事人的手。  相似文献   

12.
正刚调到太仓市公安局政治处对外宣传的岗位时,老爸送了我一本书,柴静的《看见》,并且殷殷地叮嘱:"学学人家在工作中成长的态度,以后跟媒体打交道有点谱。"《看见》确实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对报道产生了熊熊的热情,开始兴致勃勃,摩拳擦掌。在此之前,我对宣传工作知之甚少,一切从头学起,总希望尽所能做到最好,那时候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多上稿,多发片,多赚分,每天忙着拿话筒  相似文献   

13.
李菁《,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除了做社会新闻,还负责一个名为"口述"的栏目。想象当中,身为大名鼎鼎周刊记者的她会很忙,要么在采访、要么闭门写稿凡人不见。然而从约访到采访结束,不过三天时间!她刚好完成了关于苏联解体20年的一篇大稿,有一个空档,之后,马上就将投入有关朝鲜最高领导人逝世的新闻报道。听李菁说话,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言语中流露出的智慧恰如流水涓涓。她聆听,她思考,她讲述,我可以想象接受她访谈的人会与我有相似的感受。有人把李菁跟柴静并提为知性女性媒体人的代表,李菁却说自己真的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只想简简单单把工作做好。事实却并不简单——她渐渐找到了自己与杂志之间的合拍节奏,跳跃在"新闻"与"旧闻"之间。  相似文献   

14.
薛宝海 《视听界》2013,(2):126-126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组的组长,为人宽厚,对我们这些后辈尤其关爱。不过,更让我熟悉的是《东方时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创作氛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为案例,来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何在采访提问中正确的表达记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如何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情感关照;如何理性的报道受访者的情感;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的表达情感,这是本论文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柴静在新书《看见》的序言第一句便写到:"十年前,当陈虻(编者注:著名媒体人生前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而对于传媒行业未来的讨论与探索从未停止。激荡变化,瞬息万变;我们关注的是传媒行业的发展,关心的更是处于大潮中一个个的人。2012,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方仁 《传媒观察》2008,(2):17-19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刚调到太仓市公安局政治处对外宣传的岗位时,老爸送了我一本书,柴静的《看见》,并且殷殷地叮嘱:“学学人家在工作中成长的态度,以后跟媒体打交道有点谱。”  相似文献   

20.
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