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2.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天人之分”与《穷达以时》中的天命观有所不同。《穷达以时》中的“天”是一种命运天,“天人之分”讨论的是“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认为世间的“时遇”等是人所不能掌握的,只能看作是“命”或“天”,有些事情如德行等能否实现则完全取决于人,与“天”无关。而且荀子的“天”是自然之天,其“天人之分”的归旨在于,人应该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通过后天礼乐教化而改造人性,故“制天命而用之”。在某种意义上,荀子继承了《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的“君子惇于反己”的修德进路,并进而向外和向内展开为修礼与积德。在竹简《穷达以时》和荀子看来,穷达取决于命运,祸福在于修为。明白了这种“天人之分”,则人不应汲汲于个人的穷达祸福和现实时遇,应“惇于反己”,关心自己的德性修为。  相似文献   

4.
“开卷有益”是勉人勤读的一条名言。据辞书所释,“开卷有益”的意思是打开书本就有好处。王(?)之《渑水燕谈录》卷六中指出:“太宗(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1965年版《后汉书》标点可谓精审,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公论。但近来数见有关《后汉书》标点问题的商榷文章,因更知古籍整理工作之难。今不揣浅陋,亦复举出《后汉书》中数例可疑标点,略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1、帝问使人:“惜所亲爱为谁”,对曰:“护军黄防。”(《邓禹传》,页604)  相似文献   

6.
《石钟山记》是苏轼游记中的一朵奇葩。说它“奇”,在于它考究了石钟山得名的来由。然而千百年来,对于石钟山的得名,却是众说纷纭。 以声命名说。持这种看法的人,除了苏东坡,最早的要数《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他认为山是由于“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唐代李渤亦持声说。《新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任江州刺史时,曾寻访过石钟山,写有《辨石钟山》一文。其中说道:“次于南隅,忽遇双石……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也……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久矣!”指出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类似铜铁的响声,故以此得名。 以形命名说。有人认为山形似钟,以形得名。曾国藩曾说:“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复(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清代学者俞樾也持形说。他在所写的《春在堂随笔》中说,他从当时驻湖口的兵部侍郎彭雪琴处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伏地,故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即白居易因写诗抨击时政,被当权者找借口逐出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当时,司马多半是由“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这是一个没有一定实职,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闲官。当这样的官,“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白居易本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性格刚直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8.
《尚书·多士》一向被古今学者视为一篇文献,但文中地点之矛盾说明《尚书·多士》实际上是创作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篇文献,亦即两篇文章之误合。自开头“王若曰:‘尔殷遗多士’”至“时惟天命”为周天子周公旦于他在位二年东征打败殷商叛军后,在大邑商对追随武庚叛乱失败被俘殷商贵族也是殷商官员之诰辞。自“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至文末为周天子周公旦于他在位五年三月开工营建洛邑时,在洛邑对迁到洛邑并臣服于周的“殷多士”所作诰辞。认识到这一问题,所有关于作诰对象、作诰地点甚至作诰时间的疑惑皆可涣然冰释。  相似文献   

9.
文言趣读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方法)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没过多少时间),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道也。”农夫曰:“非耕之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据《浑然子》改写)  相似文献   

10.
何谓小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隋书》卷34 《经籍志》).小说是怎样采辑、编缀而成的呢?三国郡丞如淳注《汉书·艺文志》说:古者“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小官)”,采缀“街谈巷说细碎之言”,“使称说之”.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汉志》);而小说则是稗官所采民间细言琐语而缀成的杂记野史,有别于正史,故谓之稗史——小说.  相似文献   

11.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华佗传》有“以医见业”句,郭锡良《古代汉语》和方一新《中古汉语读本》都解释为套用处置式的被动句,“被人看作以医术为职业”,许敬生《医古文》解释为“以医建立功业”。通过古籍搜索,发现除《三国志》和《后汉书》两书中的《华佗传》外,没有“见业”或“以医见业”的组合。尝试着进行匹配模式“以……自业”“以……为业”的对比分析,认为“以医见业”属于“自业”“为业”的句式和语义范畴。“见”为“自”字之误,该句当作“以医自业”,解作“把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山水游记代表作,而前人对其文则多有贬意,兹条举数家。“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曰:何害为佳,但不可为法耳。(《四部丛刊》影旧钞本《滹南遗老集》)。“一篇之制或数百言,撮其旨不越数十字而足矣,然而正言曲证,前引后申,所引不过举业之书,所申不过举业之义,实义无几,助词累倍,  相似文献   

14.
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史记之数书”,谓史上所掌记数术之类的书,指《蓍书》、《申乾》之类.“君子齐明好道”,齐谓知虑敏捷,明谓聪明彻达,言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日自见以侍用也”,侍,读为待,言以待起用.“首福又皇”,首当训为守,言守福而得休美.“龙不侍光而僮”,光读为广,大义,言龙不待大而动.“让善之胃也”,让善即让禅,为同义重复词语,礼让之义;“善而治”,当读为禅而治,即禅让而治,表现了先秦儒家禅让治理天下的思想.“□□人与蠪相以”,阙文可补“大”,疑为“□[大]人与蠪相以”,蠪即龙,以读为似.  相似文献   

15.
汤斌 ( 1 62 7- 1 689) ,字孔伯 ,晚号潜庵 ,睢州 (今河南睢县 )人 ,自幼发奋苦读 ,潜心经学 ,康熙十七年 ( 1 679)授韩林院侍讲 ,成为皇太子的教师。康熙二十五年( 1 687)授礼部尚书 ,管詹事府事 ,翌年改授工部尚书。此外还担任《明史》总裁宫。有《洛学篇》、《潜庵遗稿》行世。汤斌的哲学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 ,他继承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认为“程朱为吾儒之正宗”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说。他认为 :“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致知之知即所先后之知 ,即知止有定之知。格致诚 ,正所以正身。”物就是正心 ,而正人心在于崇经术…  相似文献   

16.
一、歧说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训解,历来多存歧义。综诸家之说,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1.治民之术说。 此说以汉代郑玄和晋人张凭为代表。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郑氏注》)张注曰:“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张氏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方教育厚土,勤劳淳朴的遵义县人以高瞻远瞩的胆识追求物质崇尚教育耕读为本。从春秋建国到唐代设县,无不留下前人尊师重教的足迹。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即谓“颇尚学业”,宋代的《遵义军图经》谓“世转为华俗渐于礼……人士悦诗书”,清代《贵州通志》有“人知向学,深山穷谷,犹闻弦诵声”的记载,浙大《遵义新志》赞誉“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  相似文献   

20.
刘勰把文学创作视作不朽之盛事:“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果书·刘勰传》)然而,当时的文坛,讹滥浮诡,碎繁浅肤,“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