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骅 《中国德育》2007,2(11):93-93
丰厚的阅读经历是道德成长的重要支撑。“品德与品书”栏目意图通过经典导读、学术书评、新书推介、读后感等形式,提示一条更宽广、更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回家”之路,同时也希望这个栏目能成为“我和你”心灵互动、经验分享、共同前行的生命舞台。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坛格外引人注目,对当下中国来说,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4):102-104
最富热力的情爱和凝固永恒的死亡是劳伦斯最为关注的主题,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死亡背景.作品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劳伦斯表达了他对工业革命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各种悲剧的谴责与否定,也打上个人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向死而生     
主持人语 说“死”,其实是在说“生”。正是对生的苦苦依恋.人们才一直纠缠“死亡”这个话题。就像高僧们说“放下”,其实正是“放不下”;就像人们呼唤“和平”,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战争”。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美好珍贵与死亡的恐怖可怕,让我们这个忌讳言死亡的民族一直在否认与回避,而生活在当今这个具有现代性和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死亡与更好地进行死亡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为之探索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写的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实际上是一次“死亡之旅”。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场旅行呢?是因为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危机,面对挑战,他回到生命的有限性这一人生最基本的起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对三界的游历,探索新的人生。这一“向死而生”的路径正是秉承了西方化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的传统,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神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
向死而生     
生与死就似一对互相掐住对方喉咙的兄弟,对峙着,此消彼长。就人类历史长河而言,生与死始终未分出绝对的胜负;就个人而言,死生也只不过是一个灵魂活动的时间表,就似我们有时需要休息,有时又必须工作。然而,不论生与死,都是最接近灵魂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中,选入了许多悲剧爱情方面的文学作品,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更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丰富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不断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悲剧作品能够让人正视死亡,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且使人借助死亡的阴暗背景,更加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悲剧作品不啻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给人生命启迪、生命力量、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剧作品,使之铸就起坚毅不屈、超越平庸与肤浅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1.
向死而生     
《同学少年》2015,(12):32-33
<正>屈原死了。他投向了滚滚而去的江水。我们没有必要讨论屈原的死有没有意义或值不值得,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死对他来说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在现实中,他生不如死。他是不凡的,我们且不说他的那一套理论是否能行得通(文人治国的许多理论大约是行不通的),文人都有那么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叫修齐治平,此愿不成,大约也就只能奔走呼告如先秦诸子。但是屈原似乎并没有先秦诸子那种变通的逻辑,他只忠一个君,只爱一个国。而现在,他忠的君死了,他爱的国  相似文献   

12.
向死而生     
王立栋 《新读写》2023,(6):30-31
<正>海明威作为美式“硬汉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大多包含着向死而生的决绝,从《乞力马扎罗的雪》到《老人与海》,其中都包含着完整的死亡,即精神和肉体一同力竭,死去。这在文学中不能说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相比之下,如果肉体比精神先一步死去,那是个人的悲剧;若是精神提前死去,便是社会的悲剧了。在鲁迅或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笔下,我们得以体会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向死而生     
<正>那是我第一次见证死亡。他是邻居叔叔,才四十多岁,但病魔已经缠上了这个年轻的生命。患胃癌,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是胃癌晚期,可谓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那次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也是他存留人世的最后一刻。谁也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一个他。脸庞瘦削,几乎没有一点肉,双眼凸出,目光空洞,硕大的肚子和干瘦的脸庞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的容颜,是一个已经绝望的灵魂。我背过身去,不敢看他。眼前  相似文献   

14.
向死而生     
生与死就似一对互相掐住对方喉咙的兄弟,对峙着,此消彼长。就人类历史长河而言,生与死始终未分出绝对的胜负;就个人  相似文献   

15.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人们探寻死亡的本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结合死亡教育的内涵,重视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获曼布克奖小说《大海》通篇弥漫着存在和死亡主题,作者班维尔通过小说表现了其向生而生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挣脱虚无感和缺失感的束缚,在这个充满荒诞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脱虚无、感悟死亡、寻找精神家园,坚持积极的自由选择,坚持本真生存,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赋予存在以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软埋》讲述了在土改期间一段凄惨的死亡故事,方方用死亡叙事的笔法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三种死亡形态:自然死亡、无端祸事死亡和自杀。大量非理性状态下的特殊死亡形态进一步展示出人在内部、外部以及宿命上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作者在死亡叙事背后真正的现实关怀,即对历史的"打捞"、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突围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理解生命和理解死亡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死亡方知人生是有限的,才可能认真考虑人生价值。忌讳谈死亡是中国的不当习俗,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愚昧,并导致对生命的不珍惜。理解死亡的目的不仅是要智慧地对待死亡,更重要的是怎样活得更好,活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教育学生必须尊重他人生命.中职学校的死亡教育要求学生通过死亡教育,能正确树立生死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建立健全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命.  相似文献   

20.
文学:死亡的出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揭示生死的奥秘是古往今来一切大作家、大作品致力追求的目标。死亡在文学中的出现具有不同形态。抒情文学在直接咏叹外还以多种形式间接地传达了人类对死的感触。叙事文学以三种模式描写死亡,均从不同层面显示了死亡作为文学永恒主题的实在性与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