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趣》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是作者于中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沈复生于1763年,本书成书于1808年)。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好文章,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2.
阅读《幼时记趣》,我们每每会被沈复先生在文中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所打动。不过,你思考过没有,沈复先生儿时的这份“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展开探究性阅读,来追溯其“趣”之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3.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的开头部分,生动地记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趣事,笔调优美,富有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闲情记趣》就是一篇浅显文言文,它是从清代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  相似文献   

5.
沈复的一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其间漂流异乡,悲欢离合,扰攘浮生,朝花夕拾,闲情记趣,竟雅致无邪,纯情盎然,可谓奇“趣”也。一、以事显趣。马克思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沈复正是以一种闲致的情怀捡拾童年趣事的碎片,把我们带进一片纯情而幻美的世界。童趣之处,在戏蚊为鹤。这在常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却成了作者少年时代“怡然称快”的莫大乐事。“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  相似文献   

6.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头,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趣味。它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趣。主要表现在意趣、情趣、兴趣、乐趣和童趣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闲情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本书卷二《闲情记趣》第一节开头的一部分,借用本卷题目为课题。沈复(1763-?),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时作已46岁。“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李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三白面对自己坎坷的一生,心中积累狂涌跃突,如烟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李艳 《文教资料》2010,(3):9-11
儿童散文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氛围和独特情愫来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动情动容。因此,儿童散文创作,关键是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一、课文悟读清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郑燮的家书随意、口语化,多琐碎之事,亦令人喜爱。袁枚的《随园记》文笔自然,不见用力,而文气十足,让人觉得结构颇为严谨,表现了相当的修养和才气。《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这组文章,文笔细腻,不作粉饰,明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读罢《闲情记趣》,我们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人性人情之真。罗丹有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闲情记趣》包含着一种“真…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初中生》2006,(7):15-17
<童趣>(又名<闲情记趣>,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乃清代文人沈复的传世之作.在赏析课文之前,很有必要理清其"来头".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以"幕僚"终其一生.其间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由安徽而上海而湖北,后又山东又台湾再江苏,魂绕吴门,客死他乡.笔墨生涯、依人作嫁,其沧桑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树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观点:那就是在“小”字上做文章.在“真”字上做研究。在“趣”字上下工夫。概括起来就是要了解童心、激发童趣、培育童情、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他们的思想.用成人的语言去代替他们的语言,“把天真烂漫的儿童教成老态龙钟的学究。”  相似文献   

13.
[单元概说]这一单元课文反映的是古代生活。从内容上说,《三峡》以凝炼之笔描绘三峡奇异的自然之景。《记承天寺夜游》以日常生活的小片断来表达人生感悟。《闲情记趣》以童心写童趣,道出物外之趣。《周处》叙述了周处悔过自新来劝诫世人。《晏子故事两篇》选取了两个小故事,显示晏子机智善辩。《诗五首》中的《使至塞上》勾勒大漠奇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友情交付多情之月;《春望》染情于物,忧国思家之情力透纸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文所包蕴、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如因成功感到愉快,因失败感到悲痛,因受辱感到愤怒,因美好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因丑恶现象产生憎恶之感等等。扣课文情感,写情感作文,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扣童心之趣写生活之真明人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可见童心之趣在感情中的位置。童趣中不泛拙趣。如《小猫  相似文献   

15.
整体把握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厕,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阅读本文,在掌握重点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作品的奇异想象力,感受人物稚气烂漫的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16.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头是相对独立的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由于其文字精炼,趣味丛生,一直被教材编写者所看重。《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该文再次被多种版本教材选用。同一作品,版本不同,编者思路有别,各有千秋。在此我们便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对其进行一下对比分析,以促进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单元提示比较人教版《童趣》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单元提示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  相似文献   

17.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童年,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童年,一次次无忧无虑的嬉戏。童年,如星般的童趣,如水般的童心,如梦般的童话……作文,就是让学生尽情地回放童趣,放飞童心,使儿童的天性得到尊重,灵性得到释放,悟性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流程]一、搜索童趣前几天,我收到中央电视台《童心回放》栏目的邀请信,邀请我们去现场当嘉宾,大家已经回去打开“童窗”,搜集到与童趣有关的材料,为上节目做好准备。今天,让同学尽情回放童趣,放飞童心。搜索第一站:翻看儿时相册“相”里寻“趣”1.播放课件(充满童趣的学生小时候照片)2.你觉得哪一张最有趣?看,…  相似文献   

19.
张驰 《今日教育》2006,(2):45-46
“言为心生,乐由情起”,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便是音乐的“灵魂”,幼儿概莫例外。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自己的情感之手去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激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任务。而“感受和表现”,是音乐教育的宗旨,音乐教育最终应放在“情趣”二字上,即“激情诱趣”。  相似文献   

20.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