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语文教学的丈道之争,需要运用“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来平息,要把语文“三维目标”看作文道之争的“灭火剂”。本文关注“工具性”、“人文性”:谈如何让“三维”相互渗透,让“工具性”、“人文性”走向和谐及有关的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教学需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2.
人文教育与“两课”同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范畴。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有许多一致、相通或相近的地方。在功能上相互补充,人文教育起基础性作用,“两课”起核心、灵魂作用,这为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要实现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融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加强“第二课堂”的人文氛囤、开设人文选修课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文教育与“两课”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人文性列入教学目标所致,要求不再把人文性当作目标。有的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范畴内,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明确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设的方向、目标与内容。具体实施中,重点是以“调和致中”指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学相融合的课程设置;以“医乃仁术”指导建立兼备仁爱与文化教育意识、能力的教学团队;以“精勤不倦”指导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大医精诚”指导建立综合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辨证论治”指导形成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对于“语文能力”目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性能的层面,语文能力内在地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应该在“能力”目标上达到统一。对“语文能力”目标的具体内涵加以重新审视,探讨其中工具与人文的交融与渗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伴随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核心素养培育“虚化”的问题。为突围核心素养培育“虚化”的困境,教师应该在回归与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聚焦教学立意,制定整体目标;深挖知识关联,建构知识图式;贯通教学逻辑,设计问题群组;涵濡家国情怀,达成人文追求等教学进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教育核心理念,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新课程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就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核心,以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勤 《山东教育》2014,(11):31-3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要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反之,二者脱离,则事倍功半,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0.
苏锦新 《文教资料》2005,(24):109-111
在语文教学中,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锤炼,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文言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难度较大、不易找到突破口等问题,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尝试以“谏议”“理性”等核心概念构建贯通式的教学案例,同时兼顾人文主题和任务群目标,从而为文言文单元的整体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维”目标要系统全面,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和谐统一。教材意图务必准确把握,因材施教尚需适当变通。“积累”、“感悟”和“运用”,三大核心记心中。用真实与高效显示公开授课的生命力,靠师生的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硬道理。打破教学内容相割裂的旧模式,改变教学环节单打一的老面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理论和实务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实际的语文教学革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核心素养理论提倡的“以学养人”“以生活养人”“以情境养人”等理念,小学作文的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新的面向,以“一事一人”之类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一定的“人文底蕴”出发、从“生活世界”出发,才能在语言技巧中寻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房炳安  王光海 《教师》2019,(3):21-22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文章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朱瑛  官正华 《云南教育》2005,(20):29-30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都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语文课强化了“人文熏陶”,淡化了语言文字感悟的情况。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准也离不开谁。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人文教学目标的载体;人文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升华,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精、气、神”之所在,没有了人文教学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失去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训练”。如何在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旨归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何要求?语文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应以“人本”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阐释依据如下:   1.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长期以来,国内在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上,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过去由于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17.
针对教师不重视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混为一谈。“三雏目标”认识不清,“核心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等现状,本文提出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效果等方面重新认识教学目标,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融汇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根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突出核心教学目标制订,以实现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师实施教学.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制定“知识点”的教学模式,以条条框框的所谓“标准答案”为教学的核心指挥棒。在今天“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中.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模糊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刘向军 《班主任》2008,(2):38-39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理念之下,人文性中所应有的“传道”之义依然是语文教学不可动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