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历史研究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考察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三大流变:一是从“大众高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称谓之变,二是从“学术概念”到“理论体系”的身份之变,三是从“理想类型”到“现实标准”的方法论之变.厘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正本清源,加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延安、西柏坡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湖南农业大学的校训“朴诚、奋勉、求实、创新”和延安西柏坡精神高度合拍.从而印证了西方释义学有关视界融合的观点以及汉森“观察中总是渗透着理论”、克罗齐“历史即哲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张静如教授在中共党史及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认为其指出的中共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浅、窄、粗”问题是符合实际的,其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观点是切实可行的.张静如教授的社会史理论观点对中共历史和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长孺先生遵循历史唯物论原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创造性地使用了“亚洲型国家”的概念,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亚洲型”特征:奴隶社会的奴隶少于自耕农,封建社会劳动者的身份类似农奴.唐先生致力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变化研究,首先从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着眼,从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着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客”研究中.唐先生的学术实践,尊重历史学的学科特性,继承并发扬中国史学好的传统,坚持科学理论与历史实际的结合,受到史学界的认同与尊敬.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历史学,“求真”、“求实”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学的意义还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为人类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规律,以资进步;同时这门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社会现实,用历史规律、历史知识考察、分析、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指归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卢晓中教授主编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以科学求实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率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教育学研究方法,置个案研究于功能结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开辟了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经历了从“思辩”经“实证”到“理解”三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自14世纪至20世纪初,中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共同文学语言“察合台语”的名称,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19世纪末,突厥学家开始了对察合台语的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在许多突厥学家之间,对“察合台语”此名称的形成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些歧义。特别是,国外许多学者对现代维吾尔语是察合台文学语言的延续这个事实。有一字不提的倾向。事实上,察合台语是以哈喀尼耶语和回鹘语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语言。“察合台语”在蒙古统治时期,在古代突厥语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当地方言成分和阿拉伯、波斯语词汇成分,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以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达到了经典文学顶峰时期。对“察合台语”产生的历史过程,应根据事实来说明问题,并科学地对待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化过程。本文收集国内外有关“察合台语”资料,分析并考释“察合台语”名的形成与发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学术概念,认为在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对魏晋思想指称未一的情况下,唐长孺先生自觉区分了清议、清谈、玄学等概念,为学界作了重要的筑基工作。本文推测唐长孺先生对玄学的定义来自汤用彤先生,其治学路线则继承了陈寅恪先生,注重思想与实际政治之关系。本文对唐长孺先生玄学论著中所谓政治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涉及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政治学三个层面,而以政治哲学为核心。这是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特色,也是与陈寅恪先生观点差异之所在。这种差异来自陈、唐二位先生史观的不同。陈先生从社会史观出发,关注士大夫之出处进退、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唐长孺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玄学的阶级属性,将玄学看作统治阶级门阀士族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0.
冀察政务委员会和“七七”事变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从侧面加深对“七七”事变发生原因的理解和客观地评价冀察政委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表述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表述是“解放思路,实事求是”,江泽民在“5.31”讲话中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史是一所高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大学校史研究和编纂首先是个学术问题,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可“彰往而察来”,为现实服务,但不可因为现实需要而“改造”历史。校史追溯须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校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校史编纂应该学术与人文兼具。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对其理解和应用往往有表现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消隐了其内涵和实质。“实事求是”既有本体论层面的内涵,又有价值论层面的内涵,还有方法论层面的内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最高目标。“实事求是”的精髓和灵魂是求实与创新。“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对主体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意志品质、认识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实践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在本国实事求是、寻求新的具体规律、进一步指导本国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实事求是新的基本内容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先后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五次历史性演变,实现了五次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造福,科学的境界是对美的不懈追求,科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科学必将走进一个求真、臻善、崇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实事求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治学态度,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及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认识和发展,再到对制约“实事求是”因素的认识,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实是求是”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标发展要求,实事求是查找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十分重要和必要。文章以作者所在学校内涵发展实践为例,剖析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切入口,面对职教发展的新变革,谋求适合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高品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留学教育的大学。优异的留学人才受益于北洋大学“严以治校”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其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泰斗名宿,他们为北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先在全党开展“三讲”,接着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