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完一篇文章能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面对一道作文题,能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下笔成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2.
3.
《语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使语教育不再是从课本到课堂又回到课本,而是从人到社会生活再回到人。整个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从而凸现了一种教学方法,叫“自然而然”法。  相似文献   

4.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6.
陶晓凤 《学语文》2009,(4):25-26
一、正视重“文”轻“语”现象 口语交际是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表现为倾听与表达交流,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联想力的综合发展过程。反映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逻辑性等,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同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背景故事”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的中心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故事透露给学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为主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就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从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听、说、写的关系来说,又当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9.
魏莉 《山东教育》2004,(31):36-36
新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的学习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加强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语文课程的整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蒋岳庆 《江苏教育》2006,(1B):47-48
语教学就是需要删繁就简,在传承与创新中踏实行走,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好的实践、科学的理论)上,让实践更深入,让理论更符合现在的语教学,我们更需要敢于打破“常规出牌”,摆脱“繁与重”“浮与飘”的现状,为提高学生的语素养走出一条“思考”之路。这条路肯定是不平坦的,但一定是“问心无愧”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美丽的花蝴蝶,人见人爱;丑陋的毛毛虫,人见人烦。可花蝴蝶必须经历毛毛虫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的同学做到了,就成了老师喜爱的“花蝴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往往一时理解和运用得不好,就被老师判为“搬用”、“抄袭”,又是批判,又是扣分,大有将其赶尽杀绝之势,以为这就是在执行“语课标”。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运用”是“语课标”要求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强求一步到位的目标,达到最终目标须有一段路程——“毛毛虫”阶段。这“毛毛虫”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独特的健康的个性等素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近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却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认为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密度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制定得五彩缤纷,从识字,写字,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感情朗读到练习说话写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每一个环节都要努力挖掘深度;小黑板、挂图、现代化的课件,十八般兵器一样不缺。课堂教学包罗万象。表面上看,师生高度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而实际上,学生并不得益。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16.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她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图文结合,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国娥 《农村教育》2007,(7):108-108
初中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我今天重点谈“说”的能力的培养,“说”虽是人之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具有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在“说”的能力方面自然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调动他们“说”的积极性.强化各个层次学生“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随着课标的推行,一方面,“语素养”像个时髦又讨好的“标签”被到处粘贴;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缺乏明确解说,更没有称得上定义的严密逻辑界定。于是,“语素养”变成一个无边无底的“框”,隐约无形的“框”,因对其外延的不确定和对其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这个“框”盲目扩张,“语素养”逐渐模糊泛化成“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聆听了不少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五、课程改革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一)转变观念1.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要想顺利乃至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以往的说话课,注重训练听和说(主要是独白),而口语交际教学更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高度开放、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的今天,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频繁。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已经实现“人机对话”的现实,对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才竞争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