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运用淡路性格向性检查,通过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冰球二队的队员和同年龄组佳木斯市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的测试,比较分析,试图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为冰球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可能的心理指标、测试方法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我国女子冰球发展概况的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显示缺乏独立建制的女子冰球职能管理部门、缺乏资金支持、球队比赛机会少、队员退役安置差、后备人才匮乏等因素是阻碍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冰球运动人口、设置独立建制的女子冰球职能管理部门、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运动员退役保障机制等相应对策来推进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女子冰球重铸辉煌。  相似文献   

3.
女子冰球技术同男子一样,具有多元、对称和组合变异的特点.无论是滑行速度、射球力量或是身体接触,当速度和速度力量增长,滑行速度和射球力量指标也相应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通过对2014-2015赛季国家女子冰球队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总结女子冰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显示的特点和身体训练同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别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身体训练的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子冰球运动虽已列入世界“四强”,但与世界前三名的队伍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对影响我国女子冰球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为职能部门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冰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营养恢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冰球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与比赛过程中平衡膳食与合理使用运动营养补充品是消除运动疲劳、提高体能的有效手段。采用文献资料、下队调研等方法,结合冰球运动的项目特点与运动营养补充品的研究成果,提出冰球运动员发展力量素质时补充肌酸、HMB,提高耐力素质时支链氨基酸、1,6二磷酸果糖、谷氨酰胺制剂的补充和抗氧化剂的使用,以及补糖、补液等方法恢复冰球运动员训练的疲劳。  相似文献   

6.
就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女子冰球比赛而言,除哈尔滨队外,其他地方球队水平提高幅度较低,缺乏优秀运动员的涌现,未能使我国女子冰球整体实力得到有效提高。如何振兴我国女子冰球运动,重新回到亚洲霸主地位,走向奥运,是我们冰球界人士关心的大事,是值得我国冰球届人士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认为运动员编制、经费和运动员转业安置的政策,赛事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难,女子冰球没有形成梯队建设,运动员过早退役,专项发展资金短缺,缺乏职业化和民间的普及程度的降低等是阻碍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采取敢于加大投入,打好基础、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建立国家型的人才培养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女子冰球运动向职业化、社会化发展等多项措施促进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全国女子冰球比赛看我国女子冰球队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第10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女子冰球锦标赛和2003年全国女子冰球锦 标赛自然情况和比赛成绩(名次)、射门成功率、争球成功率、犯规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 次赛会各队队员的调整幅度进行了统计,旨在为今后各队训练和参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温哥华冬奥会之后,中国女子冰球队从世界强队之列迅速下滑到世界二流水平,中国女子冰球今后的发展道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文献资料、跟队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之后世界女子冰球的格局和女子冰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女子冰球的现状及存在的人才培养、战术理念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中国女子冰球今后的发展体制、机制和建队模式等发展道路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量法等分析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教练员对冰球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理论层面上达到指导训练的作用。通过与世界优秀女冰运动员比较得出: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身高、体重普遍较低,体脂重水平较高,宽度与维度指标偏低,个别运动员肺活量较低,核心区域力量薄弱,身体稳定性不高,力量不够全面,力量耐力较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练员对体能的认知水平是导致运动员身体功能失衡的主要原因,训练中不重视监控及训练后不采取恢复措施是导致运动员伤病多发的重要原因,运动员的选材面小,难以形成竞争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训练和十八届冬奥会女子冰球比赛资料观察统计,探析了冰球对抗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该项技术提高的因素,并总结了提高对抗技术训练的重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党红  朱立东 《冰雪运动》2008,30(4):39-41
合理运用身体阻截技术,可以使冰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既不造成犯规,又可以很好地阻截对方的进攻。在训练与教学比赛发现,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在防守时,经常盲目利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截对方队员的进攻,既控制不了球权,又形成了自己的防守犯规。提出在训练中正确理解比赛规则、合理的运用身体阻截技术,加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素质训练,加强体能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等措施提高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合理运用身体阻截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不同的训练程度,描记了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员E.C.G;并同时监测了晨脉B.P.和Hb与尿蛋白及Lac.等项指标进行结合分析。认为∑T/R确实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判定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永君  李克良 《冰雪运动》2010,32(2):25-27,61
冰球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建立积极的比赛战术意识,在比赛中能够积极滑跑、策应,主动制造突破、射门机会少,高水平的战术训练对提高在女子冰球队的整体战术素养与水平具有重要的道作用。提出在战术训练中应遵循先进攻、后防守、先个人战术、后集体战术和队战术的这一重要原则,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战术训练的内容和比例应进行区别的对待,合理运用战术训练的原则;把握战术训练的形式和方法,注重战术训练结构的合理性,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防守战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于亮  尚久华  高航  王亮 《冰雪运动》2009,31(5):33-37
冰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导致其不能出现好成绩,甚至过早结束运动生命的重要原因。对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显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腰部扭伤和腰肌劳损是主要运动损伤,比赛与训练中的致伤动作依次为身体阻截、球杆阻截、对方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等,疲劳、带伤训练、意外伤、身体局部负担过重等均是女子冰球运动员常见的致伤因素。建议应结合女子冰球运动的特点进行医务监督,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尹凯  李庆明 《冰雪运动》2010,32(1):30-34
正确认识比赛中运动员犯规带来的危害,对加强和规范技术动作合理性,强化合理阻截意识,减少比赛中运动员犯规行为,提高比赛的胜出率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员犯规的特征,我国运动员犯规与失分的关系,提出采用强化针对性技战术训练、加强心理训练、学习现代冰球理论、提高抗裁判员失误判罚的能力等措施减少与预防比赛中运动员的犯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世界锦标赛有关资料的技术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员滑行的速度和比赛积极性指标不亚于任何队,而强行突破、强行阻截、近身对抗的能力明显低于其它队。可以说,对抗能力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陈晶  李煊  孙春雨 《冰雪运动》2010,32(5):24-28
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我国才能迎来冰球运动的又一个春天。提出把握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生长发育的规律,科学地安排体能训练,在提高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的同时,注重骨骼、内分泌、神经、内脏器官等各个系统功能的提高;加强文化知识与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荣誉感、责任感和凝聚力;加强心理训练,培养良好战术思维能力、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从实战出发,注重传、接、运球技术训练,攻、守技战术训练,多组织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实战中积累比赛经验和培养良好的战术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96年全国女子冰球锦标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赛中得分率及犯规的统计分析,论证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女子冰球队在2002年第19届冬奥会上的表现,结合其他7个参赛队的射门、阻截、守门员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战术的统计。总结中国队优势,找出不足,并分析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及成绩下滑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116名进行创伤调查,结果发现男运动员的创伤发病率为88.5%,女运动员为65.5%。其创伤特点主要为急性伤或由急性伤迁延而来,慢性伤只占20%左右;创伤的多发性也很明显,占70%以上。创伤发病率最高的6种疾病依次为腰背肌肉筋膜炎、髌腱腱围炎、腕关节三角软骨盘损伤、踝关节韧带断裂和不稳、髌骨软骨病和肩袖损伤。就腰背肌肉筋膜炎发病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本调查结果提出预防运动创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