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记者:从1992年下半年起,中国报纸掀起了扩版浪潮。扩版后,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扩版前,由于版面不足,有些很有价值的稿件被挤掉了。现在版面扩大了,载体增加了,读者仍然批评我们的信息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授:你所说的被挤掉的有价值的稿件是些什么样的稿件,又是被些什么样的稿件挤掉的呢? 记者:有价值的稿件是从读者角度说的,它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比较关心、比较感兴趣。不得不发的稿件是指某些“带指令性”的稿件,例如有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和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也得“例行公事”地见报。还有些是某些生产进度、企业家风采、“铸风流”、“造辉煌”之类歌功颂德式的东西,也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幌子下刊登出来。其实,你说不清它们是新闻还是广告。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什么?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些年,也有人主张“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信息”。无论是“事实的报道”,还是“传播的……重要事实信息”,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了“信息”的“报道”与“传播”。报纸是传播“信息”的,增加信息量、增强有效传播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可以说是报界永远的话题。一、老话新提:加大报纸的信息量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我们《随州日报》年年都在讲加大信息量,年年都在做加大信息量的工作:改革政务新闻,压缩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等,增加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3.
电视时政新闻以报道宣传党政信息为己任,在政府与民众沟通中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中间人的记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记者出镜,可以提高节目收视效果,增加新闻信息量。那么,电视时政新闻应当如何运用记者出镜,又如何保证记者出镜的质量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实际上,新闻涵化就是记者在新闻中暗示的他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反映在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新闻涵化”成为西方传播学和新闻理论的热门话题,引起国内新闻与传播学者极大的兴趣。那么,什么是新闻涵化?  相似文献   

5.
赵金  吴飞 《青年记者》2004,(3):54-56
赵:吴教授,您好!近年来,媒体记者因采访被打、遭遇“封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新闻媒体甚至把2003年称作是“记者被打年”。今年1月份,中国足协对广州《足球报》“封杀”一事引起媒体和学界对采访权的再次关注。那么,在新闻理论上是如何定义采访权的?采访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闻观察     
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处在什么层面上?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传统媒体如何借以发展自己?请看本刊记者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的专访:《网媒向何处去》。一些网站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经常干预网络信息的传播,如何净化网  相似文献   

7.
一张报纸,虽经不断扩容,但版面空间总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空间传播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一直是读者对报纸的渴求,也是办报人孜孜追求的方向。 什么是信息量?专家认为,信息量就是对每个事件所含信息做定量描述。那么,版面的信息量也就是对版面所含信息做定量描述。新闻是最新发生事实的报道,是最新信息,因此,新闻有信息量大小之分,版面也有信息量多少之别。目前,扩大信息量已成为各家报纸的竞争手段之一。如何扩大信息量?一些做  相似文献   

8.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9.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中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经济形势如何,备受国内外经济界人士的关注。为此,新华社记者走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萧教授说:“根据1999年经济走势,在新的一年里,我国经济基本走势是:平稳移动,稳中趋好。大致仍可保持7%~7.5%的增长速度。” 记者:请您谈一谈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孰是孰非?塔氏VS反对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声空核聚变”的教父,如今处于风口浪尖、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的拉什·塔拉亚克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同时,作为2002年塔拉亚克汉论文的匿名评审人、后来又公开谴责《科学》杂志发表那篇论文的肯尼斯·萨司利克教授(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和劳伦斯·克拉姆教授(来自华盛顿大学),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塔拉亚克汉:实验已经被重复中国新闻周刊:大量试图去重复您的实验的人都遭到了失败,因而否决了您的研究成果,但据说您并不认同他们的结论。那么您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什么地方?现在你依然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吗?理由?你将如何来…  相似文献   

11.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12.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3.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宠儿”。那么,在书林文海中,它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文体?特性怎样?又如何来写作它?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些问题。(一)报告文学的文体《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得清楚:报告文学是一种运用文艺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现实  相似文献   

15.
提起经济新闻的指导性,可能有同志认为,在当今要求拓宽报道面、增加新闻信息量之时,重提这个问题会使人兴味索然。我认为,任何新闻传播媒介都不可能是无目的、无选择的活动,尤其象河南日报这样的党委机关报,既是党的喉舌,也是政府的喉舌,怎能离开指导性呢? 新闻的指导性寓于新闻事实之中,它同拓宽报道面,增加新闻信息量是一致的。那么,当前经济报道中,在“指导性”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7.
就传播学的核心概念而言,传播是人们对信息的交流和分享。那么,从影视传播的角度着眼,制造出什么样的信息让大家分享?谁制造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这些信息?谁分享这些信息?这些信息能产生什么效  相似文献   

18.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于把新闻称为“宣传工具”、“宣传手段”,至今也常常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叫作“新闻宣传”。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传播学,开始把新闻视为“大众传播媒介”,又常常冠以新的称谓:“新闻传播”。宣传和传播不是同一概念,新闻宣传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教育灌输作用,新闻传播则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告知交流作用。那么,新闻到底是“宣传工具”还是“传播媒介”?新闻的主要功能究竟是“宣传群众”还是“传播信息”?新闻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还是“大众传播工作”?对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