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实现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体育教师的理想素质结构以及实现途径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三方面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有效激励等途径来构建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戴兵  茅善琴 《福建体育科技》2002,21(6):52-53,61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已成为阻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改变观念 ,在知识结构、体育教育能力与体育教学能力、继续教育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东北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积极性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教学双重压力下,在时间与精力上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现代休闲娱乐手段的多样性丰富了东北高校体育教师的课余生活;此外,长期的教学任务也使体育教师失去了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建议高校管理者要增强认识,全方位多途径、多种方法激发体育教师的课外体育参与行为,树立打造特色体育校园的目标。希望对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与形成等方面提供参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出发点,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建构,并提出了构建中应注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终身教育法的建立;把握住终身教育体系“三化”一体的灵魂以及经费等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创新与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和高校体育目标实施的角度,围绕着教育观念、才学知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京、天津、大连三地共2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体育教师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和其已有的教学观念之间主要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两种观点,并事例有关业内权威人士的观点(即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立统一性)。研究体育教师理念、思维过程及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发现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此,很有必要对体育教师素质提高和师资培训相关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可行性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建设性策略:改革国家和教育系统的外部大环境建设;完善各高校内部自身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体育冰上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就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问题,对高校体育冰上教学改革确立新型人才思想,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终身体育思想、康体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优化冰上课程结构及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暴威  朱磊 《体育世界》2014,(9):49-5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在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较大;其次是情绪衰竭方面,工作怠慢方面。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发展机会、绩效评定、工作量大等,个人因素主要有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等。并对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消除、预防职业的倦怠消极,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高校校体育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师团队竞争力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有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团队进行分析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团队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应从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团队信任力、提高团队自主决策力、建立学习型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创建良好的团队内外部环境和主动规避团队动态变化的不利因素等五个方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团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就山东省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对全省17地市乡镇中学的1 20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00名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进行了专家访谈及信函的调查研究,意在探讨山东省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优化对策。指出山东省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从观念、模式、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更有效地培养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乡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山东省高校部门不同结构教师发表的体育论文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教师发表论文的状况,旨在了解我省高校不同结构教师的体育科研的现状,为提高我省高校体育科研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点,在论述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必要性,强调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有机结合,提出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新思路,其目的在于使体育教师专业化得到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改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研究、逻辑论证等方法,论述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策略,旨在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并且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防止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体育教师共同体的策略为:营造合作团结的教师文化;确立体育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愿景;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教师共同体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师资,体育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体育的普及与开展。武术技术、理论及教学能力,不仅来自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来自自我的学习与提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武术教学的特点及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来论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及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何智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1):24+57-24,5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对行动研究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行动研究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从而详细论述行动研究法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的具体应用。旨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大力推广“行动研究法”,并使之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高校体育教师及其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阐述高校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通过SWOT分析,对高校体育教师隐性知识传承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优劣势剖析,提出学校及体育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扬长避短,提升学校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体育教师的个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要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艳婕  谭志刚 《体育科技》2014,35(4):101-102
公体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公共体育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Morgan and Hansen suggest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how non-specialist primary teachers approach and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 (PE)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school PE backgrounds, teacher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dopts Lawson's socialisation model,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ubsequently used by many other researchers, to explore how primary teachers' experiences in various contexts ‘shape [their]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s content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Examining teachers'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E is arguably important as it highlights how they approach the profession and enact particular teaching practices. We examine the views of 327 non-specialist primary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a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primary PE run by the Universities of Glasgow and Edinburgh. This article reports findings from the baseline data of our longitudinal research—arguably crucial in ascertaining teachers' starting point and useful in monitoring the programme's impact.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prevalence of negative PE experience dur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years, which we considered part of Lawson's ‘acculturation’ phase. Experiences during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TE) or ‘professional socialisation’ showed that teachers were only given a basic starting point, which was inadequate for teaching PE effectively. The initial teaching experience or ‘organisational socialisation’ stage also presented major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who endeavoured to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cquired during ‘professional socialisation’. We suggest that how teachers' conceptions about PE are formulated and the accounts of challenges they encountered upon school entry are vital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effective ITE and PE-CPD. Additionally, these findings underpin the need for more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at all levels of 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