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①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任务,并且对新闻传播工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话——这是新闻传播工具的重要任务;对话——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对话——这是一个新课题。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说:“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注意开辟新的渠道。”社会协商对话的渠道有多种,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的会议、民主党派的会议,还有对话会、招待会、座谈会,等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具有相同的作用,即均可成为发扬民主、协商对话的渠道。这些形式,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即只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而新闻传播工具则是最经常、最方便的协商对话的渠道。这是因为: 一是每日每时在传播。报纸、广播、电视,都能迅速及时地传播信息,沟通情况。所有其他的对话渠道,都不可能象报纸、广播、电视那样经常、方便,那样有效。二是发行量大,传播面广。一张大报,往往发行上百万份;至于广播、电视,覆盖面是广泛的,几乎全国各地均能听到、看到,这是其他任何对话形式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4.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刘玉 《青年记者》2007,(22):68-69
作为以传播信息、"监测环境"为职志的大众传媒,对灾难信息的传播是其应有之义。然而,或囿于观念、或囿于利益,当下灾难新闻传播与传媒所要担当的社会职责差距尚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搞好灾难新闻传播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马斯洛的有机体"匮乏--需求"理论对新闻可读性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源自于受众的匮乏感。因此,我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要以受众为本位,传播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互联网,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相似文献   

9.
王一鸣 《新闻大学》2023,(10):106-118+123
本文基于两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的问卷调查数据和专家访谈资料,对161位院长、主任及其所在院校的基本情况进行用户画像,对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和大变革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走向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互动与对话中呈现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探寻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叶俊 《今传媒》2011,(9):49-50
新媒介环境下,出现了公共话语权回归趋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建构新闻评论"对话功能"的时机。在这个对话机制里,政府机关、知识分子、普通公众都在发表意见,通过媒体平台展开对话,这将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实现。新闻评论作为公共话语的主要形式,在新时期"对话功能"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微新闻"是新时期传播方式发展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传播媒介。"微新闻"是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型化服务形式,具有云传播模式的新闻独特性。具有时效性,但是相应的控制性较差,新闻内容会对社会舆论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微新闻"的传播特性及传播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在网络复杂性基础上讲"微新闻"控制在一定的传播方式之内,实现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频繁上演的新闻反转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考验,结局往往是读者感觉受骗,不断降低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媒体公信力岌岌可危,不管是受众还是媒体都应该对其中的媒介素养问题加以反思。笔者以"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的缺失为角度,研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特性,"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缺失,但对真实性的追求相对有限,受众的"作用力"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张京京 《东南传播》2011,(10):14-16
本文从对话文化角度,梳理媒体变迁过程,探索媒体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传统咖啡馆带来了对话文化的一时兴盛,而大众传媒的兴起抑制了对话文化,致使商业驱动的、单向传播的媒介形态大行其道。但同时,大众传媒也提升了公众关注新闻事件的热情,为对话文化再次兴盛打下基础。网络传播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体中对人际互动交流的束缚。"网络咖啡馆"快速兴起,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回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识别并界定一种"技术迷思"的概念来回应当下发展传播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具体而言,在回顾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将"技术迷思"视为理解发展背景下媒介角色及作用的研究透镜,通过它检视发展传播知识生产中被强调和被忽略的方向,以发展传播研究不同范式针对"技术迷思"的"对话"来厘清范式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技术迷思对发展传播理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写作课程面临革新,既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需要创新。新的媒介环境,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对新闻采写课课堂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将"灌输式"的知识点讲述转变为"对话式"的启发教学;采用新式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参与、感受,模拟并还原新闻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新闻采写课有具体可感的实在体验。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外滩跨年夜的拥挤踩踏事件不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而且也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一系列讨论。我们两人的讨论主要围绕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展开,既以前人的讨论为基础,也与前人的讨论有所对话,期待同仁的批评指正。"复旦学生"和"广州媒体人"的争论背后: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不同说法石力月:我们的讨论不妨从《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与那篇据称出自一位"广州媒体人"之手的回应文开始。无论是广州媒体人的回应文还是之前学者们的讨论,基本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也非常快。现阶段,很多的信息软件被发明和推广,微博客就是其中之一,微博客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获取信息和新闻的软件。微博客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密切注意微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微博客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这样我们的新闻传播才能通过微博进行合理的传播,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微博客对新闻传播影响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上讲,新闻必须实现审美的传播.①那么,新闻传播实践的具体情况如何?考察我国新时期30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尤其是考察曾经有巨大影响、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新闻传播的三大"热潮"--"新闻评论热"、"深度报道热"、"现场短新闻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实际上是走了一条虽然理论上不甚清晰,但实践上却相当坚定的审美传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们如何认识"传播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话,探讨了传播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提高传媒接受能力与传播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11)
<正>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中数据的选择与应用逐渐被各大媒体重视并应用,成为了媒体竞争的新重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将数据作为核心,围绕关键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生产,数据在新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融合与发展: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一书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的新作。该书收录了三十余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的研究文章,如"基于自媒体出版的网络直播实践与创新研究—以尔雅讲堂为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以《楚乔传》在海外传播为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纸媒创新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数据时代下新闻价值对新闻类App的发展要求探析"等,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