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艾里克森都将心理状态平衡视作健康人格的基石,并重视个体用以平衡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更重视个体内部的平衡,而阿德勒和艾里克森既注重内部平衡,更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健康的人格则源于个体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艾里克森都将心理状态平衡视作健康人格的基石 ,并重视个体用以平衡的方式 ,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更重视个体内部的平衡 ,而阿德勒和艾里克森既注重内部平衡 ,更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健康的人格则源于个体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艾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被人们公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当今代表和继承人。他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他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柴木启吾、加藤厚、张日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静 《考试周刊》2008,(8):206-207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同一性的形成在青春期形成了危机.本文主要以艾里克森关于同一性的理论为背景,揭示造成青少年同一性迷失和角色混乱的原因,目的在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解决发展危机.  相似文献   

6.
一、银行街课程方案的理论基础 银行街课程方案的理论来源,概括来说,主要包括:(1)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即儿童是在与人、地点以及事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3)杜威、约翰森(银行街课程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和米切尔等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银行街的教育哲学被称为源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银行街哲学".  相似文献   

7.
付瑞娟 《文教资料》2009,(5):114-116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舍有丰富的教育学思想,本文简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即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和人格发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弗氏人格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进入小学是每个幼儿园小朋友都必然要面临的挑战。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游戏发展主动性;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艾森(E.H.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要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柴木启吾,加藤厚,张日Shen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我国的青少年在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明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并提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深层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背景下精神赡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探讨精神赡养的心理学内涵,认为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精神赡养理论的依据,精神赡养应有孝文化基础。精神自养、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功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强化政府在政策、资金及引导上的作用,是解决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西方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他的精神分析学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因此,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心理感受性是一个多维的人格概念,同精神分析理论有紧密联系。在心理感受性的定义上心理学家虽未完全达成一致,但都强调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及行为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兴趣并去洞察和感悟的能力。心理感受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心理病理学、发展性研究以及临床领域。目前对心理感受性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自陈式测量、主题统觉测验和情景测验。  相似文献   

16.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所包括的人格动力学理论、生活风格理论、社会兴趣理论和创造性自我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其主张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身生存理念的不断整理与整合。研究该理论有利于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该理论的发展、意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按照黑格尔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心理疗法将审美活动中绘画、喜剧形式的审美活动引入到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来,使受治者产生一种审美心理反应,从而矫正受治者的病态心理与扭曲人格,提高心理治疗的可接受性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格研究的元研究是哲学人性现的探讨,故而笔者从人性观角度来反省人格研究,探索人格心理研究的广阔视野。首先阐述了哲学心理学中人性观的基本命题:身心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和知识来源问题;其次讨论了人格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自由意志对决定论,理性对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整体论对元素论,素质论对环境论。可知性对不可知性;最后集中探讨了哲学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中人性观的拟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