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面对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比较全面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师学生正处于向社会人才转变的时期,即将面临就业的竞争、生活的压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平衡、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他们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了一些加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必须以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结合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经验,阐述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积极地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第一”——即“生理健康、心理稳定、适应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的高知识、高素质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应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应该“从做中学”。高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上逐渐达到成熟,认知能力也走向成熟,心理上还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经历着种种成长中的困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已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确立了新的方向,即关注人类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这一理念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新的启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一味关注学生的心理疾病,而应该转为关注并挖掘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培养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这种教育模式还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从而培养立体的、具备积极心态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5.
翁铁慧 《上海教育》2004,(11X):8-11
走过20年的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的民间学术推动、学校自发实践逐步走向今天政府部门规范领导、专家专业指导、学校自主实践和区域推进的发展态势。在上海.100多所心理教育实验校经过大量探索.已经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经验和范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认为.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呈现五大特征:即充分体现了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学校辅导文化:根据学校各自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辅导:重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优化。在11月4日至11月6日举行的“第二届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长期从事该项教育实践的校长和教师会聚在上海市风华中学,观摩了展示上海探索成果的近60堂心理辅导活动。在此次论坛上,上海形成的“课堂与发展同步,学科与心理共进”“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关注、体验、互动、发展”等新经验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发布“上海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消息,引起了多方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未来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纳入生命教育体系之中,直面转型社会中的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的着眼点一定是未来人才的当下培养策略,教师以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审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所以“学生观”的背后是教师对于未来社会的认识、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它既是每位教师教育实践的起点,也是把人“作为目的”的教育追求。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学生”,亦即以差异化标准和个性化眼光来审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 ;  相似文献   

7.
试论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杨策学校是培养人的阵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以往人们把学生的健康单纯理解为身体素质如何,忽略心理素质即心理健康。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  相似文献   

8.
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对人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到来,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预测,从对健康概念科学、全面的理解,从对独生子女群体健康成长的忧虑,以及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理性审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日渐为有识之士所关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积极开…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是 2 1世纪的主人 ,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 ,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格健全 ,和谐发展是他们学习的需要 ,是社会对未来参与者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现代健康的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而且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 ,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因此 ,只有当一个人的身…  相似文献   

10.
面对 2 1世纪的激烈斗争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具有较全面的能力 ,而且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一、认清功能 ,明确目的近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健康”的三要素 ,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新契机。积极的研究取向代表了“两育”发展的未来方向,积极人格的养成体现了“两育”追求的最终目标,积极环境的营造奠定了“两育”目标实现的基础,积极的心理过程构成了“两育”运行的共同机制。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积极人格的积极型社会成员,理应围绕一切从积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积极发展的思路来深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两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情绪,积极调节大学生失衡心理。  相似文献   

13.
健康是人们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要条件。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人的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不易确定,一般来讲,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敏锐的智力、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稳定的情绪,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对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美国加州心理研究所德博拉罗斯爱博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每天可以慢跑八公里和摄取各种健康食品,但是同亲属或同事发生一次争吵就能毁掉他几天生活的质量。”可见,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因此,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为孩子从小创设健康、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凤平 《广西教育》2005,(12B):16-16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水平的三大标准之一。近几年的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扰,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职校学生,他们既要承受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来的苦恼和焦虑,又要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竞争氛围,特别是他们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了学业上的失败者,学生由此产生信心低迷、自觉性差、交往受阻、心理压抑、厌学忌考、学业困难等心理问题。同时,他们还要面临着择业问题,许多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民工潮”开始,这个问题就相伴产了生;“留守学生”问题却是一个热点问题,除人数越来越多、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更在于它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关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学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本刊继2006年11期《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天》对我省“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了综合报道后,本期我们又选取了三所学校,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以期能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可鉴之资。[编按]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只有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的竞争.人才资源将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当今和将来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石国兴 《教育研究》2006,27(5):59-62
建构主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主动建构的。为此应该创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了解学生原有的建构域,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建构积极心理品质;坚持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科渗透的渠道,挖掘和利用有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了一切不良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引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心理健康则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主要从学习、人际关系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其标准如下:(一)心理健康与学习。智力发展正常是青少年学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