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砚台在文房四宝当中历史最为悠久,歙砚作为徽文化的代表,其发展备受关注.伴随着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歙砚制作技艺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歙砚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其在近现代的发展史是文章梳理的重点,在掌握历史的前提下才能为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造物实践和审美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传统模型制作技艺在唐宋时期已有高水平发展,清代“样式雷”的“烫样”模型更是达到“空前之作”的技艺高度。从“精益求精”的匠技实践、“传统礼制”的象征表达、“以人为本”的美学理想三个文化层面对技艺进行解读,提出符合新时代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适应性创造”的“再传承”理念。探索模型制作技艺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的更多可能性,在审美范式上对其加以提升,从而树立新时代造物思想和美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发展和传承华锐藏族服饰的手工制作,如通过VR等新数字技术记录保护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数字博物馆等新媒体手段传播发展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通过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华锐藏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华锐藏族服饰的手工制作技艺无疑是最有效的传承途径,也必然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F0002-F0002
在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徽州文化出色代表的徽州胡开文墨制作工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目连戏、徽州三雕、徽剧榜上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安徽舒城、潜山一带竹编历史悠久,舒席便是其中最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舒席的历史发展和制作技艺,分析影响舒席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的各种社会因素,提出保护该项制作技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普底的苗族有着深厚的服饰文化传统,这里的苗族服饰在服饰结构、服饰制作技艺、服饰审美各方面都不同于其他苗族。伴随着旅游开发的迅速发展,普底苗族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普底苗族服饰走向市场化,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正在淡化,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正在被遗忘,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宣纸制作技艺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极其复杂的工艺外,宣纸制作技艺还具有其它方面的文化内涵,包括产品的规格、技艺的传承模式、组织生产方式等等。在过去数十年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中,这项古老的技艺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钧瓷是制瓷技艺与审美创造理念高度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保藏性的载体,烧成的钧瓷作品既承载着钧瓷烧制的技艺,更承载着钧瓷艺人的审美创造理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钧瓷审美观念与钧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但这双重意义上的传承又十分艰难。其艰难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传承者本人素质的要求很高;二是传承实践的高额成本:三是商业化与市场化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压力重重,局势不容乐观,但仍有钧瓷艺人在苦苦坚守着传统钧瓷制作技艺阵地。这种对传统的固守和传承性实践应得到充分肯定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了苗族芦笙的起源发展后,以芦笙技艺制作传承人——昭通市大关县王杰锋为考察研究对象,从保护传承人的角度对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以期能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日益严峻。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和其他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的困境,后继无人、缺乏创新、需求减少等问题制约了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物质传承、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重任。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思想,需要优秀的具有创新与创业思维的传承人,需要自身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味的人为呵护。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川西汉族挑花技艺是传统挑花技艺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川西汉族挑花技艺出现的新变化,并对如何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和设计手段对这项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园林作为苏州地方文化代表享誉中外。金鸡湖学校通过探寻和挖掘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传承角度,整合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和藏书票制作技艺,形成园林藏书票特色模块课程。园林藏书票特色模块课程是美术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自古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而起伏变化,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的基因和智慧的结晶,也蕴涵着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工匠职业态度和操守的工匠精神,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所在。在如今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缺乏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弘扬传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自明清以来,福建木偶戏以泉、漳两地为盛。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漳州龙海以许盛芳、许桑叶为代表的“许氏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与传承谱系,并探讨了传统木偶头雕刻技艺在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消费文化、文化消费和符号消费的视角,挖掘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内驱力,分析畲银技艺发展现状,提出畲银技艺发展创新策略。研究表明:畲银技艺存在汉化、机械化冲击和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畲银手工技艺,实施深化民族文化内涵、构建畲银文创产品体系、加强品牌塑造和完善支持体系等策略促进畲银技艺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卓言 《高中生之友》2023,(21):24-25
<正>2006年,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解决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严重冲击、紫砂陶制作技艺无法得到传承等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发展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技艺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代,流传至今。1976年,宜兴市丁蜀镇羊角山出土了以壶为主的紫砂陶残器,年代可以追溯至北宋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紫砂壶实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诠释了技能型社会下传统技艺传承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传统技艺传承中需求侧及供给侧面临的困境,指出封闭性传习模式限制了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空间、守旧的机制束缚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借鉴苏绣技艺传承在传衍机制、保护机制、研习机制及集成推广机制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促进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建立立体化传统技艺传承制度、推进传统技艺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云南建水紫陶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陶艺制品,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蒸蒸日上,除了当地紫陶技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人们日益觉醒的传承非遗意识,最重要的还是紫陶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当地紫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清宫御用松花砚(以下简称"松花御砚")是我国唯一由帝王创制、宫廷制造、皇家御用的砚台.松花砚雕刻技艺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列入吉林省首批、辽宁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在松辽大地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