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初,宋太宗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有宋一代,科举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衰落,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士人家族的出现,在社会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宋代新兴士人家族具有三方面特征:读书应举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士人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士人家族都拥有一定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期江南文人们群起题咏《断钗图》,源于武进才子汤贻汾为其母杨氏绘此图后发起的广泛征诗,亦感于汤氏家族三世殉国、一门忠义的情事.《断钗图》与其题咏如同一个小“三棱镜”,能同时映射出清代题图文学、家族文学、女性文学三个不同研究范畴内的“景色”;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互动与再生产关系,诗画合作也产生了更强的传播效果和艺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东至周氏自周馥始,枝繁叶茂、绵延昌盛、人才辈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本文以周馥为例,通过周馥协助李鸿章创办洋务民用企业,及任山东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考察,探讨了东至周氏家族在发展近代实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来读到霍志军先生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后续研究的又一部成果。早在作者2007年赴陕西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其就有了一个更为长期、宏观的研究计划,因为"唐代御史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厚的选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前大学语文功能的论争,无论是对其理论建树还是教学实践,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然而,就大学语文中蕴含何种功能与特性,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在此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文化性"、"母语性"等特性出发,遵循"基点-融合-拓展"的路径,从文本阅读与实践、个体生命的人文体悟、文化诗学的空间建构等三个层面去论述其教学功能的指向.  相似文献   

8.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陇右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荟萃,多民族在这里相互杂居、和谐相处.中外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补,既为陇右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又在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中使陇右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使陇右文学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多元的文化生态.唐代关陇地区山川雄奇壮阔,民风淳朴刚强,文化积淀深厚,既是全国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内容来源,也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可缺少的文化语境。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要求以传统文化创新其内涵,创新其形式,重构其语境。"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特征。要从古今关系向度、体用关系向度、内外关系向度三个向度上,把握传统文化融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下安徽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路径较为单一,应注重从挖掘思政课程特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地调研红色资源、推动线上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五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将安徽爱国主义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安徽爱国主义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湘西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及发展困境为切入点,以宏观视野、中观视野、微观视野的多层次视角为突破口,分析研究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希望借此对丰富世界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繁荣湘西地区经济,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湘西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为流传的网络文本进行文学解读和文化分析,可以透析出当今文化思潮的部分特征,进而彰显网络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文章以QQ群中所传播的文字信息为例,对"经典"的网络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力争透过现象洞察本质,并作出文化学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期刊是新时期文学秩序重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期间诸多先锋和探索性的"新启蒙"观念,都是由兼具编辑和文艺理论家身份的学者率先在期刊中提出,继而以出版传播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诗探索》作为权威性的当代诗歌理论研究刊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以刊物形式参与到了以艺术审美为标准的新体系建设之中,引导文学发展朝向更加开放...  相似文献   

16.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群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博物馆之城”,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梳理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博物馆群落建设的实证经验,提出在发挥集聚效应、社区活动、丰富研学教育内涵、数字博物馆建设、品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保定博物馆之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弃逐神话广泛存在于东西方早期历史中,如果去除其中繁复多变的枝节,提取其不变的主干,按弃子之缘起、抛弃之地点、救助之过程、最终之结果加以展示,可以认为: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构成弃子故事的三大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抛弃——救助——回归是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很强的三个阶段,在其浓郁的神谕性质、怪诞特征和宿命色彩背后,深隐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神话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存结构的模拟,那么,东西方弃逐神话的核心便在于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对立;如果说,弃子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特殊展演,那么,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弃子从始被抛弃,到他者救助和自救,再到最后的回归或对回归的渴盼,便形成了一条主线和母题。由此一主线和母题构成的编码信息,不仅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类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也在后世无数流放、贬谪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它的集中度和深刻度,赋予它以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例,从资源与文本的角度,探讨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契合点和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认为河洛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契合点在于“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范畴,分别是体育文化产业园建设、体育学术对话与交流、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其节点城市洛阳的融入路径是: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术对话,提升城市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甄选河洛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河洛体育文化特色显著、旅游要素突出的特色旅游产品;城际协同,创建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产业基地(园)。研究对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积极的“外脑”启发价值。建议“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协同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城际和现代体育项目,开放协作,把传统体育文化培育为城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推进器,把“一带一路”深化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的扩张器。  相似文献   

19.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陕北地区文学作品、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资源丰富,利用陕北地域文化资源展开教学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就具体路径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化整为零的有机渗透;项目驱动的专题研究;现场体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国家民族团结的政策,在学生中做好民族团结的教育宣讲工作。在这项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要反复实践、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上台阶、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