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做出一定行为或履行一定义务的权利。该权利的实质就是指受教育者有获得平等受教育之机会。然而现阶段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实践中,公民的该项权利均未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对公民受教育权内容、平等内涵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实现之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是现代教育权的主体,国家教育权的存在价值是将社会整体的公共性教育资源应用于每一个受教育客体之中。目前,我国国家教育权的行使还存在法律体制不完善、权力滥用、司法监督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国家、社会各个角度加强对国家教育权的规范行使,充分实现并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阶段,由于办案人员司法理念落后、不当的强制措施等原因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处于羁押状态,使其难以继续接受教育,受教育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或剥夺。国家作为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义务主体,应当积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充分行使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实践中却出现了受教育权不平等的问题。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理应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应综合运用自身的教育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为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重要的宪法权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实的教育情境和社会生活中侵害受教育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应采取措施,切实保护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6.
<正>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我国宪法第33条第一款:"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可见,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反映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公民意识则主要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其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生和学校之间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从而产生纠纷而引发的案例层出不穷,引起了法学理论与实务界的诸多思考与争议。高校作为肩负培养国家人才使命的高校,如何既能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又能实现自己的管理。本文将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和高校的法律地位进行分析,最终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方式来尊重和保护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落实国家对体教融合作出的最新部署,需要进行相关的法治考量与保障。通过对受教育权在现代教育法中的中心地位及其发展演进与发展权契合关系的分析,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表明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应是我国青少年的重要权利,进而提出青少年全面发展权的命题,并以此出发进行体教融合法治保障的相关探讨。在深入阐释基于青少年全面发展权利诉求和内在需要而必须深化体教融合的基础上,指出了因体制机制障碍、相关执法欠缺、职业身份与受教育权冲突等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权的不利影响和现实困境,进一步从营造相应法治氛围、从顶层制度上理顺关系、加大实施监督力度、系统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以实现全面发展权为旨归的体教融合法治保障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希望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为维持内部秩序,高校依法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当学生因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关系到受教育权是否能继续享有时,难免会引起高校与学生的争议,甚至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诉讼。因此,对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救济机制予以完善,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分析了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理论内涵,以及高考录取政策的分析,权利的相对性与渐进式改革的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终身教育机构的法律保障体现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需要由当地政府或社会提供教育设施、师资、经费等,我国终身教育机构与当地政府的法律关系与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利紧密相关。研究我国终身教育机构与政府法律关系构成内容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权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从义务到权利的转变。因此,受教育权有多种理论渊源,亚当·斯密的国民教育说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的义务化问题是近来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焦点。在当代国际公约里,人们普遍承认和尊重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权,这种权利对于国家教育权来说具有优先性,国家对父母教育权只有监督权和矫正权。站在保护父母教育权的视角,幼儿教育不能义务化。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兼具道德属性和法律属性,两种属性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对于二者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对义务教育受教育权的理论认识,也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  相似文献   

15.
实现对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中受教育权的保护,是法律价值的体现,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重要途径。系统法学理论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中受教育权保护制度存在效力过低、制度建构的缺失、制度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从系统法学的整体性、闭合性、动态开放性等特征分析受教育权保护制度如何实现运作自成一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我们称为弱势群体,这类群体共同特征是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确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通过让弱势群体享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是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提高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始于清末,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石,一直为中国历代政府所推崇。清末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视为其父母对国家的义务;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则突出公民的受教育义务;建国后的义务教育,尤其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则更主张受教育者的权利。从教育法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义务教育的百年历程就是从受教育者的义务走向受教育者的权利、从政府权力走向政府责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一定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需要由法律来规定,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需要有法律所确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地位;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需要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经济和行政手段也要依法行使),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宏观总量平衡目标、公平分配目标、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咸宁地区"联校网教"的尝试,平衡配置了教学资源,创设了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和谐共生的土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累了经验,具有科学性与可复制性。然而,在政府购买信息化教育服务的后续发展中,更应注重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将政府的管理方式从"大水漫灌"升级为"精准滴灌",在保证学生权利、教师权利、企业权利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救亡强国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教会女学的建立有力地挑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教育救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最初的女子学校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女子在学校受教育权利获得的过程是非常艰难而缓慢的.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才普遍接受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也由传统社会的以"三从四德"为评价标准、维新时期以"强种保国"的贤妻良母为目标,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独立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