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有那么一类词汇,它们实在是太基本了,以至于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得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时间"就是一个这样的词汇.似乎谁都知道时间是什么意思,可是又没有人说得清时间究竟是什么东西.哲学家那些玄而又玄的套话(比如"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往往使人越听越糊涂;而霍金那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里面实际上却是谈宇宙学的.  相似文献   

2.
刘兴华 《初中生》2009,(8):14-15
爱因斯坦在解释什么是相对论时,曾不无风趣地说:“你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时,时间就显得特别短;你和不相爱的人在一起时,时间就显得特别长。因为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时,时间是用一个又一个快乐分隔的。”  相似文献   

3.
“详略得当”是老师们在讲习作的时候常常提到的一个问题。虽然常提,但同学们依旧爱犯糊涂。详写容易略写难。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一说“详写”,不外乎把人或事写得详尽些,写得仔细一些,有话跟着呢,不怕;可是“略写”,什么是略写?怎么略写?略写什么?这么多问题一古脑地来了,  相似文献   

4.
●一些原本就这样做、甚至几十年就这样做的校的正常工作,可冠上什么建构、模式、机制、理、整合、互动、彰显等词语就成了立项课题、重点题。一些理论工作者的一些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种新颖的词汇,特别是对一些名词术语的解释,然是解释一种现象、一个道理,那就应该让人一就懂,可本来这个词、这种现象还没懂,一个所谓“界定”下来,原先的没弄懂,又增加许多更弄不的词汇。●一个概念有几十种“界定”,而且还争执不休,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像陶行知先生的“人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是大好佬”的浅易懂却又发人深省的文章现在…  相似文献   

5.
回避“伸长率”简单又明了河南杨树魁恰当的举例说明,简洁、精炼、明白,学生容易理解。不恰的解释说明,使人越听越糊涂。教材中的举例应慎重处理。技校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版)对规定残余伸,应力σr0.2概念概述如下:"试样卸除拉伸载荷后,其标距部分...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人们谈论得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决不是那种不肯用功的人。在他的《移居》中有这样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碰到疑难的地方,能同他的邻居好友一起讨论分析,怎么会是不肯用功、不动脑筋的人呢?可见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抓住原作的主要精神、不钻牛角尖、不穿凿附会的意思。那时候最重要的书是儒家经典,学者们注释经典往往过于琐碎,而且求之过深,叫人越读越糊涂,而有人却自以为借此弄懂了什么“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7.
刘强 《课外阅读》2011,(3):105-105
时常听到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抱怨,我们的学生怎么这样差呢?怎么越教越糊涂,现在连最起码的都不会了。突然又听到一个老师的声音,那是学生们自己不会吗?为什么刚上学的学生在黑板上点一“。”,有的说是黑夜里的月亮,有的说是一个苹果等等答案太多了,有的很离奇。那么到了初三你在黑板上点上一点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会说那是一个着重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把极富想象力的学生,变得思维单一了呢?  相似文献   

8.
潮人潮语     
《甘肃教育》2011,(24):I0001-I0001
年轻时,有身体,有时间,没财富。中年时,有身体,有财富,没时间。老年时,有时间,有财富,没身体。 幸福是看出来的,痛苦是悟出来的。我们总喜欢把别人表面的幸福和我们隐藏的痛苦作比较,结果我们的痛苦指数,在不当的对比中又创新高。我们羡慕鸟儿的翅膀能飞,鸟儿又何尝不嫉妒我们的双腿如飞呢?与其用别人的幸福惩罚自己,还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人啊!越比越糊涂,越想越明白。  相似文献   

9.
说起“纳米”,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是一个近些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词汇,什么“纳米冰箱”、“纳米眼镜”、“纳米化妆品”……仿佛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纳米时代”。但说到纳米艺术,可能绝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熙凤其人,红学界的总体看法并无二致。一般都以为她既心狠手辣,又有突出才能。不象对薛宝钗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分歧。然而,对于描述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不解释也还明白,越解释越离奇玄虚、越糊涂不清。好象是曹雪芹有意设下的一口陷阱,下决心坑害读者,使其永远也猜不透他创作的真实意图似的。那些猜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怀疑,我的祖先会不会天生是个蠢人。要不然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这一家人都糊糊涂涂的呢?不过“糊涂”家庭也不完全糊涂,至少有一个是“聪明”的,那人便是我喽!说糊涂,首先得从奶奶说起。在家中奶奶是最有权威的“总司令”,晚上看电视,要什么频道,看哪一个节目,全由她一个人掌管。奶奶于是得意起来,拿着小小的遥控器胡乱地摁:“桐乡台,中央台,哦!还是中央台的好。”奶奶说着晃悠悠地坐在沙发上。突然奶奶着了魔似的愣住了,眼睛紧紧地盯住电视机不放,看了一会儿,似乎还不甘心,又跑到电视机前左瞧瞧,右瞧瞧。我禁不住问:“奶奶,怎么啦?电视…  相似文献   

12.
学习英语时,学生由于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对于一些语法规则记起来显得很吃力,教师讲得越详细,学生越糊涂,还要浪费宝贵的时间,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此时,简单、明了、易上口的“顺口令”就会颇受学生欢迎。下面就谈谈“顺口令”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改后,数学教材中增加的两项常识性内容。一次,我们听了一堂数学研究课“平移”,课后大家总体感觉是:1郾“平移”这节课教材安排没什么知识性。2郾什么是“平移”,越听越糊涂。引起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原因是:教材内容安排“平移”、“旋转”分开上  相似文献   

14.
语文『姓』什么?--认识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文到底“姓”什么?  有人说,语文的根本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姓“思”;有人说,语文关 键 要提高人的精神底蕴,要弘扬人性,因此语文姓“人”;有人说,语文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于是语文姓“创”;……语文到底姓什么? 到底什么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 根本特性? 几十年了,这么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许多人还时不时犯 糊涂,我们语文界还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五一黄金周”,终于有了难得的几天闲暇。我这个人不大喜欢外出旅游,便猫在家里。平时教学很紧张,教学大体是走备课——上课——改作业——改测验题的套路,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基本没有工夫去看书、读报、上网。过去我总是认为,教初中思品课,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每周就那么点课时,中考也就那么回事,无需花额外的时间去关注什么,吸收什么,扩充什么,两耳无须去“闻”什么窗外事。  相似文献   

16.
女儿插嘴     
灯下,妻子正在复习功课,准备迎接后天的高级技工考试。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粥。妻子由于过分心急,加上平时较少看书学习,越复习越糊涂,越糊涂越冒火。这时,我便温和地对妻子说:“不要着急,反正监考老师都熟悉,你到时候不会,悄悄地问问旁边的人。”这话被在另一张桌子上做作业的女儿听见了,她马上接口说:“我们老师说,考试作弊是不对的!是不诚实的表现!”“你懂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妻子  相似文献   

17.
跨越就业鸿沟打造自考生就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就业力?就业力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和生存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求职者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这样阐述他的苦恼:“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少,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很缺乏,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学生,我们还得花几个月的时间去培训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这样的基本常识,时间成本太高。作为用人单位,我们愿意为有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多支付一些工资。”  相似文献   

18.
“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怎么译?有的学生译为:“你有蛀牙吗”他的道理是:有一颗甜牙(to have a sweet tooth)说明常吃甜食,牙齿自然会被蛀,sweet tooth自然是指蛀牙了。这样解释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只是有些想当然。实际上,to have a sweet tooth指“喜欢吃甜食”,喜欢吃甜食的人多半“心宽体胖”,糟糕的是,越怕胖的人却越喜欢吃甜食,结果是又胖得  相似文献   

19.
争鸣的目的是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似乎等同于说费话,但若对这个问题置之不顾,争鸣到最后达到一种什么结果,会糊涂得很。许多争鸣最后要达到口径一致,似乎非得有一个权威的人出来作结论,否则争鸣就不算成功。  相似文献   

20.
性与美     
遗憾的是,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丑陋的字眼,丑陋得简直令人无法解释。性究竟是什么?我们想得越多却越糊涂。科学认为性是一种本能;但本能是什么?显然本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古老的习惯。但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