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超现实动画作品主要取材与梦境与现实之间,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方法,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完成人对于“梦”的探究。本文通过对超现实动画作品《红辣椒》艺术思想与设计理念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我国超现实动画的现状以及对它研究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超现实”是20世纪文学批评常用的术语,人们往往将本来在艺术风格上差异极大的作家作品都以“超现实”冠之,这就给“超现实”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其实,布勒东的“超现实”指的是不受理性控制的,表现个体生命绝对真实的欲望、冲动、潜意识等非理性倾向;卡夫卡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中怪诞的世界以及变形的手法,它既有反逻辑的特点,又不失理性追求;艾特玛托夫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所描述的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既符合逻辑,又富于理性。  相似文献   

3.
艾特玛托夫在《一日长于百年》中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小说的“星系结构”使作品中历史的、现实的、超现实的人类生活的丰富内涵得以和谐地融于一炉;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绵亘古今未来,囊托天上人间,具有空前的强度与深度;双向对应与联锁象征等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品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但是,音乐家却必然植根于现实。审美主体解读作品时,应当从今时的现实出发,通过“现时”来感受“历时”的美。只有从作品“历史的视域”与“当下的视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真正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意蕴和力量,从而体现出音乐艺术最终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 ,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艺术拓进精神 ,于总体写实的基础上 ,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要素渗透于创作机制 ,把现实与超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梦幻组接在一起 ,融合为一体 ,绘就一幅色彩繁复而特异的民族历史画卷。其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的熟练而极富表现力的运用 ,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 ,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作者“放开”了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6.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略萨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一直试图从各种角度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努力营造立体世界。作者用对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艺术的立体结构与时空,从而,还原了“一个与真正的现实同样完整和多样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济慈《夜莺颂》颇富艺术感染力 ,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时空感受。诗人通过语言、诗境及逻辑等因素无意识地将时空折射出来 ,组成一个动态和谐的夜莺世界 ,而夜莺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一种对比。时空在作品中产生了一系列运动 ,将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批评 4大要素 (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紧密地配合在一起 ,让读者同诗人一道进入夜莺那充满着美景和幻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的王尔德,其童话作品中充满了唯美主义浪漫气息、讲述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至真至纯的心灵世界.然而,细读其作品不难发现,其笔下的童话世界既是唯美的虚幻世界也是残酷的现实世界,这样的“唯美的现实”是其童话作品之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剖析其童话中的唯美主义与现实性,解读了王氏童话是把现实用艺术和美进行了升华,创设了一个源于真实又高于现实的唯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若曦小说创作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其作品 ,特别是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 ,到处渗透着象征、暗示手法 ,神秘主义及超现实的时空交错手法 ,反讽手法以及意识流手法。对陈若曦小说创作中使用的现代派艺术手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对于《红楼梦》的考证,因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掌握祥实的资料,充分关注《红楼梦》作为学作品的特性,而不能作“想当然”的臆断。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三家巷》,虽然其创作目的是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但整部小说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受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以家族为文化载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叙述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以《饮水诗词》等级其背后相关的事实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作对照,以为曹雪芹是受福临与董小宛爱情故事的触发,以纳兰容若爱情悲剧为素材来源,以梦幻虚构的艺术手法,完成这一绝世名著的。  相似文献   

14.
从"回归式结构"看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精品。本文着眼于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从“死”与“半死”两种状态入手,探讨这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希望能以此略窥鲁迅小说艺术之精髓。  相似文献   

17.
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恶搞”的表现形式,认为当代公众的图像素养遭遇到“恶搞”的考验;图像素养的内涵,强调的不仅是“看懂”,更是要求公众把握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感;肆意泛滥的恶搞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严重危害,培养他们良好的图像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恶搞”的实质,批判地对待网络恶搞。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当历史出现转型时,人类都会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阶级立场上去思索本体命运。作家则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其文学文本中具现,从中建构自己的大同世界。通过研究对比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相异、相似时代之间的差异,并以“对话”的方式,从中寻求和认识各自不足。本文试从《镜花缘》与《格列夫游记》的分析中,探求中西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西德尼·谢尔顿(Sidney Sheldo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他的作品用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暴露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隐私"为切入点,毫不掩饰地揭开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幕后"的真实面貌,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青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