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所以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务农,一干就是10年,幼年劳动的苦累,家庭生活的辛酸,真是苦不堪言。1964年12月参军后,在部队领导的教育和帮助下,我发愤学习,坚持超负荷的工作,从而取得了一些进步,由一个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步兵团副政委,1977年因在军事训练中摔伤致残,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1985年底,我转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山县,先后在县粮食局、县计生委和县科委担任过领导工作,并通过自学,取得了武汉大学的大专文凭,还被评为高级政  相似文献   

2.
朱笛 《北京档案》2018,(1):56-57
在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里,有这么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通过照片背后的说明文字,得知是1964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考察登山队攀登玉龙雪山的老照片.笔者怀着好奇心,查找了很多当年学校登山队开展登山科考活动的资料,并采访了几位亲历者,了解了他们攀登玉龙雪山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三大本厚厚的用稿剪贴本和10多个令人惹眼的获奖证书,足以说明小苟的5年军旅生活是充实的。言及写新闻,小苟说:“只是因为爱”!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对写新闻爱得是那么艰辛,爱得那么痴迷。小苟入伍来到某工程团四连,官兵们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挥汗筑“龙宫”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发誓要把官兵们的苦累与欢乐,追求与奉献,写成新闻登在报上。一天施工下来,他累得腰酸背届,别的战友一下班就倒在床上睡觉,他则抓繁时间读书写稿。不到一年,他寄出去70多篇稿,却全无音信。小苟并不气馁,仍就痴写不断。他坚信:精…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半年多的时间里,空降兵某部通信连竟有20多篇文章相继发表在《空军报》、《解放军报》和省市报刊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连队为何新闻报道工作却能搞得如此红火?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这主要得益于该连指导员王党生。1996年7月,王党生从师机关调到通信连任指导员。到连队后,他发现连队有几个战士爱写写画画,记日记的兴趣比较浓厚,便灵机一动,在连队成立了业余报道小组并自任组长。他将连队的图书室作为报道组的活动场所,要求每名小组成员每周写三篇稿件或读报体会,每周六的上午定为报道组活动时间,组织连队报道员学习《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5.
张中军1991年穿上了橄榄绿,自投身部队这个火热的天地后,军营中的一些新人新事不时在他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满。由于他入伍前在县广播站搞过报道工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他便用自己的笔去汇歌军营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小伙的才气很快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将他分到武警山东总队二支队专职搞新闻报道工作。这下张中军如鱼得水,写得更勤了一H要有好的新闻线索,他保证不过夜,有时通宵达巴地写作,眼睛都熬红了,但他乐此不疲,从不叫苦。张中军对新闻有一种执著的劲头儿,他说,要写好新闻,一是要善于发现好线索;二是要有一股拼劲。1993年…  相似文献   

6.
新疆军区某部有三个少数民族连队。这个部队注意培养少数民族报道员,每年举办两次维吾尔文报道员培训班。1990年这个部队维文刊稿317篇,其  相似文献   

7.
初识徐立舜,是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洞庭湖大堤上。他高高的个子,手拿采访本,满头大汗,穿梭在大堤上。白天参加抢险战斗,晚上则挑灯夜战,并常常通宵达旦。他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徐立舜,1995年12月从山东淄博一个僻远的山村入伍后,爱上了写作。历经上百次的失败后,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人民武警报》上。后来,政治处一位新闻干事见他是块搞新闻的“料”,就把他挖去当报道员。不足一年,他开始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上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理论水平,他在虚心向领…  相似文献   

8.
第四届全国“珠光杯”影评大赛在北京评选揭晓,成都军区唯一获奖者,56016部队军士长王金城捧走“一等奖”——“珠光杯”。祝贺声、掌声、鲜花簇拥着他C然而,只有他自己才深知这金灿灿的奖杯盛不下他曾为此洒下的汗水和心血。金城很平静:“荣誉属于过去,路才仅仅开始,生命的光华不在于已取得成就,而在于拼搏…”他依旧满载希冀,迈着坚实的步子,用心。用激情、用手中的笔去写身边普通的战友,去记录发生在军营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1987年冬,刚刚高中毕业的王金城,从云南邱北山区来到驻蓉某部C或许是大山造就了他勤劳淳朴…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和你促膝长谈,当见到你那两大本厚厚的剪贴,一大摞获奖证书和两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时,我们惊呆了。6年前,18岁的你穿上绿军装时,怎么也想不到6年后的今天,竟成为一名和笔墨打交道的报道员。1990年,你调进旅机关,专职从事旅的新闻报道工作。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用微薄的津贴购买了《新闻与成材》、《新闻写作》等理论书籍,一有空闲便揣摩别人的文笔,推敲文章的布局结构,并自费参加了解放军报社举办的新闻函授班;为了交学费,你戒了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广泛地读,拼命写。多少次,战友们围在电…  相似文献   

10.
老山前线某部党委十分重视战地新闻报道工作。他们针对各营,连业余报道员对新闻业务不熟悉,写出的稿件质量低的情况,从各地抽出了8名爱好新闻写作的战士,集中进行培训,由政治处报道骨干统一辅导,讲授新闻业务知识,并组织他们深入各阵地进  相似文献   

11.
认识张军步实属偶然。在军报学习期间,住在我隔壁的一位战士,捧着他发表的近200余篇新闻作品和四本诗集给我看,并让我“斧正”。接过这些作品仔细阅读后,我开始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工.百米个头、长得又干又瘦的小伙子。没想到,这么多有分量的报道,竟出自他的手!1991年,张军噗以优异的成绩考人郑州美术学院。刚刚入学三个月的他,目睹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特别是看了解放军抗洪救灾奋不顾身的报道后,怎么奥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兵去”!就这样,仅上了叨天大学的张军珍,便毅然地走进了军营。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立志…  相似文献   

12.
在沈阳军区新闻队伍中,提起贾凤山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从当参谋、处长、副部长到编研室主任,他对新闻报道一往情深,勤勤恳恳地耕耘了20多年,在各类报刊上稿1000多篇,出版军事理论著作130万字。提到贾主任钟情于新闻报道工作,还得从1978年说起。那时,部队军事训练正在探索怎样与战备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强化“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当时在某军作训部门当参谋的贾凤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运用在工作指导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给军区《前进报》写了篇军事训练要重点突出“三打工防”的稿子。没想到,这篇稿子很…  相似文献   

13.
我们含泪写黄明。我们长歌当哭。他是从抗洪前线走来的部队最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电视台预留版面,部队救人的新闻马上送到”;他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最后尽忠尽职,是在不幸发生车祸、头破血流时,仍用双手死死抱住两盒记录今年夏天湖南军民英勇抗洪的录像带……他是三级军士长、一个兼职摄像报道员,位卑未敢忘尽责,连续4年参加抗洪报道,先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刊稿300多篇(幅),6次被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报道员。我们怎能不以泪洗笔呢?他当兵12年,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部队兼职…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军区,只要提起祝贵的名字,官兵们无人不知:“是个写报道的。”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报道员竟然是个大官──海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祝主任原在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当干事,一直是机关的报道骨干。1992年升任海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后,一边抓工作,一边搞报道。每次下基层检查工作,他总要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稿件,连续被《解放军报》、青海日报采用。祝主任不但自己写,而且还培养出一批新人。他十分关心报道骨干的业务学习,亲自督促为各基层报道员订阅了一份《新闻与成才》。独立连战士地文央在祝…  相似文献   

15.
2002年的8月1日,孙作宾爷爷以他九十三岁高龄辞别了人世,回顾爷爷的一生,真可谓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与邪恶势力不屈不挠斗争的一生。由于我们与作宾爷爷之间的亲族关系。所以有幸在他生前,多次聆听爷爷的教诲,聆听他亲口讲述他经历的故事。追念之余,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以做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没见过李德伟前就见过他的剪纸,作品线条流畅、技法脱俗,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底。相识之后,才知道他3年前已是中国剪纸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了,这当然有他的作品实力和荣誉证书为证。待到和他同坐一个办公室后,才真正从他的言谈和经历中捕捉到他之所以成功的可贵因素,是缘于一腔酷爱。德伟剪纸不用剪子,而只用刀子刻,阴刻阳刻他游刃有余,深洒自如。因为曾在连队呆过3年,又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摔打,胸装兵情军况,积累有极厚实的生活感悟,所以落刀惊人。常常一只画笔勾勒出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把刻刀刻出各军兵种新风采。捉住他的手看看…  相似文献   

17.
(一) 浩瀚星空,群星璀璨,你只是一颗并不起眼的小星星,远远不及其他星星那样明亮,可你在燃烧着,燃烧着青春与梦想,丝丝星辉告诉人们——“我,是发光的”。 终有一天,那些迷了路的孩子们在你的注视下都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二) 以立正的姿势诠释一个永恒的绿色主题——你,便是那一株小草。 一株小草只能透出些微的绿意,但它却蓬勃了整个春天。 我们应该让整个生命都是春天。 (三) 请以晨光起誓。 请以这宁谧的夜晚起誓。 我们心中的墨水将誓死捍卫军人的尊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星星·小草──写给报道员@黄贺…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东邓格庄村,有一位被称为“土记者”的周德敏老人,他今年虽已76岁了,仍成年累月地奋战在新闻战线上。周德敏只念过4年书。1949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几篇通俗易懂的稿子,便产生了写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大众日报》的编辑,很快得到编辑的支持。他从此比着葫芦画瓢地学着写稿。开始写稿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开头和结尾都不会写,在三个月中写了80多篇“四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的“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经验交流会上,一位部队战士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济南军区某部战士报道员马立明。马立明入伍2年多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200余篇(幅),同时帮助战友家庭或个人处理涉法问题11起,帮助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官兵讨回公道7人(次)。也许这不是一组惊人的数字,但在这背后,对于1名年仅21岁的基层战士报道员来说,却充满着艰辛和酸甜苦辣。1996年12月从山西长治入伍的马立明,入伍前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  相似文献   

20.
“天空虽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经飞过。”黄明短暂的人生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一个条坚实而闪光的足印。大熔炉催生了他的“记者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军营,黄明走进了军队这个大熔炉;因为热爱新闻,黄明回了他的“记者梦”。1987年11月,又是一个征兵的季节。18岁的黄明按捺不住自己对军营的向往,报名参军入了伍。这时,他心中装有一个“小秘密”,到部队考军校、学技术、入党、提干。当接兵连长带着他和几十个战友一起上了火车、又换了汽车、再上轮船,一路风尘来到山东胶东半岛一个荒凉小岛的海军某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