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3.
《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意在以选本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理解桐城派古文“义法”的门径。《古文辞类纂》的刊行及不断传播对桐城派的立派及扩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近代国学思潮兴起,《古文辞类纂》又屡受国学倡导者的关注。为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国学,他们常以开列国学书目的方式为后学指点国学门径。近代国学倡导者在编订国学书目时,常将《古文辞类纂》列于其中,此既可看出他们对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古文的重视,也可看出他们对《古文辞类纂》作为古文学习必备选本的选择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姚鼐《古文辞类纂》问世之后,王先谦、黎庶昌、蒋瑞藻都有续作。作为分别带有承传性质、变革性质和总结性质的古文总集,这些选本具有强烈的文统意识,反映了桐城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衍变。  相似文献   

5.
林纾在清季民初桐城古文遭受多方冲击而渐趋式微之际,极力倡导古文,约选姚鼐《古文辞类纂》而成《古文辞类纂选本》,以力延古文一线之传。是选仍依姚选之例按文体分类编排,对各种文体判别类目,考镜源流,训释名义,选评名篇,指示法则;于选文评点中论起笔、伏笔、锁笔、绕笔、收笔等笔法,间有对字眼、奇字的分析;评骘意境、风趣、情韵、神味等美学范畴,对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集韵>与<类篇>是北宋初年编修的两部大型字韵书.两书在收字、释义以及标明字际关系方面还存有不少问题,文章以(礻靈)、禃、(功王后)、(蔬)、珔、琔、茎(芭其)、(艹网)、(茵)、革等10字为例,对两书中的一些失误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能够时两书本身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作而成,掩盖了萧穆的校勘功绩。吴汝纶出于对吴昌期刻本的偏好,而说萧穆“用吴本而加姚氏晚年圈识”,又抹杀了萧穆的校雠之功。萧穆在校勘中标明句读,使李本《古文辞类纂》成为较早句读分明的文学总集,在近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和书籍印刷史上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8.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育》2011,(7):68-73
自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淀,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既秉承了以往命题的风格,又在贯彻新课程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特点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本文对2011年四省区高考地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高考尘埃落定,作为首批课改区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高考地理试题有何特色、亮点?在引领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面有哪些启示与意义?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入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拉斯·科尔特斯(Adriano de Las Cortes)神父在《中国游记》一书中,对中国都堂在肇庆府举行的宴会,入华耶稣会士陆若汉(Juao Rodrigues Tuzu)等人为释放被俘者而在肇庆和广州采取的斡旋,广州府民众的日常生活,广州府沿海地区的财富,广东官吏们的施政方式,入华耶稣会士们对海难被俘人员的营救,海难被俘案的审理等都进行了描述。其"另类"性的记述,可与入华耶稣会士们的中国记述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1625年,西班牙耶稣会士拉斯·科尔特斯神父搭乘商船从菲律宾驶往澳门,途经广东省潮州府海岸遇难沉船。拉斯·科尔特斯神父等一些生还者被中国当局做为“海盗”而俘获,广东省的潮州、广州和肇庆府等当局先后审讯了这批人。经过在澳门的耶稣会士们的多方“营救”,他们终于于1626年返回马尼拉。拉斯·科尔特斯神父在他于广东海岸滞留的近一年期间,留下了一部《中国游记》。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由于日方对于中国货物之需求,存在中日贸易的必要。但倭乱与海禁,使得双方贸易日衰。此时,葡人以澳门为据点,作为中日尤其广州长崎贸易之中介,将葡人的国际贸易推向高峰。而广东、澳门也因此联系密切,客观上促进了发展。文章旨就明代海外贸易中葡商的活动及其对粤澳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封建皇权极度膨胀,在司法审判权方面主要通过奏裁、复核等形式使之权力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明朝宦官参与司法,代皇帝行使审判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一反传统古文的“明教载道”宗旨,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质给中国散文带来了新观念和新风格。晚明小品文的文学特质主要表现在其文学思想的离经叛道,创作目的的自娱性追求,内容题材上的生活化、个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人荷兰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来荷人为特殊媒介,形成于明朝末年的明人荷兰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中荷关系曲折发展的意识凝结。它涵盖了明人对荷认识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当时所能企及的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对荷兰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警觉,是中国走向近代落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常熟文人的诗文创作,在整个明朝代不乏人,到了晚明则更显光耀。明中叶的桑悦、徐恪及晚明的顾大章、瞿式耜都有好诗传世。顾大韶的小品文,瞿式耜的政论文、家书,瞿昌文的纪行文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海南出土的钱币中,最早的是“半两”钱。自宋代开始,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量移民进入、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推动下,进入到一个真正的全面开发时期,使得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使用和流通。两宋时期的货币在海南各地大量出土便是佐证之一。宋代以前的钱币在海南只是作为一种财富贮藏手段,而真正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应始于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