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心门诊     
多动≠多动症答:多动是一种行为表现,包括坐不住、情绪不稳、嘴巴讲个不停等。多动的确是多动症的一种代表症状,但显现出多动症状的疾患并不仅仅局限于多动症,因此孩子多动不一定是患有多动症。  相似文献   

2.
"多动症"和"抽动症"就差一个字,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很多家长常常混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多动症和抽动症. 多动症有哪些特征 多动症学术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AD代表注意力缺陷,HD代表多动障碍,多动症包含这两方面问题.目前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多动症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国内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研究的20篇期刊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研究方法以实验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工作记忆能力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能力比较研究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能力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工作记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脑机制异常有关.不同类型的多动症儿童工作记忆能力受损的程度不同.哌甲酯控释剂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能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将会成为日后该领域在我国研究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就把儿童“多动”作为一种病态予以描述。国外学者一度认为,儿童的多动表现是大脑受损或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命名为轻微脑功能障碍。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儿并无脑功能降碍,而且许多大脑受损的儿童并无多动表现。80年代以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美国学者已将儿童多动症正式定名为注意缺损及多动障碍。在国际上,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一度曾过滥。我国在80年代初也出现过儿童多动症“诊断热”,有些地区统计患病率高达15%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和教师也随意把好动的儿童“诊断”为多动症,由此造成家长、教师和问伴对这些孩子态度上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这种“贴标签”式的  相似文献   

5.
问:现在不少小学生上课坐不住板凳,不能注意听讲,乱动,乱闹,没有消停时候,我们和家长都怀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答: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病症,也称为“儿童多动综合症”。 过去有人把多动症当成是“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即所谓的MBD,因为多动症的病征与MBD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爱发脾气,行为冲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运动不协调或动作笨拙,某些知觉(视或听)  相似文献   

6.
在家长们所知为数不多的教育概念中,"多动症"可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然而它又是过时的词.多动症是本世纪70年代人们不了解注意力障碍时,对这类儿童出现的运动过多的特征的一种描述,不久就被弃之不用了.因为多动到什么程度才算多动症,为什么有些多动的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却又能复述教学内容等问题,多动症理论根本无法解答.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此症的注意力缺陷方面,用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来标识此症.  相似文献   

7.
儿童多动症是1854年由德国医生Hoffman首先提出的。100多年来,国际上对有类似症状表现的病症曾提出“轻微脑功能障碍”、“轻微脑损伤”和“注意障碍性疾病”等多种病名,但儿童多动症仍是目前最为流行和通俗的叫法。据文献报道,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1.5—10%,男孩多于女孩。本病虽在儿童期颇为常见,但从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已有被诊断过滥的趋势。不少家长与老师对平素喜爱活动、较为顽皮或不大遵守纪律的孩子动辄冠以“多动症”的帽子,这不但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对儿童精神情绪和行为方式的健康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区别正常儿童的好动与儿童多动  相似文献   

8.
儿童多动症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上海某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在 6个月中接待了 2064例被老师和父母怀疑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占前去咨询人数的 90%以上,经诊断只有 700例被确认患有此症,只占被怀疑对象的 34%。可见,多动的儿童并不一定都患有儿童多动症,家长和老师需要对儿童多动症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以便区别出儿童的活泼好动和由于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儿童的多动。   1.儿童多动症的概念   由于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关于病名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几经更易,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在国内…  相似文献   

9.
对学龄前儿童多动反应的教育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过分的“多动”有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早期表现。多动反应幼儿普遍存在心理、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发育。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多动反应1多动反应儿童的特征。一般说来,小学期、少年期临床医学诊断的“多动症”儿童,其心理行为模式的发育、发展过程,可追溯到学前期或者更早的多动反应。多动症儿童在新生儿期,有易兴奋、易惊醒、夜哭、常需抱着入睡的特点;在婴儿期开始出现多动现象,如抱在怀里乱动、不安宁,容易激惹、发脾气;幼儿入园后开始表现出多动,上课时小动作多、话多、东张西望、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一年级智障新生中总有几个伴有多动症,还有几个有多动倾向,这给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对多动智障儿童进行必要的入学行为习惯训练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我班男生小卿总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拿铅笔在别的小朋友脸上戳,嘴巴一刻不停地讲话或叫喊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叫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障碍、轻微脑力功能失调、多动性障碍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症状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引发多动症的病因有:①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②脑组织器质性损害。③遗传因素。④其他因素。如家长教育方式失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等;环境污染导致的铅、铝及化学物质中毒等。2.好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不少家长与老师对平素喜爱活动、较为顽皮或不大遵守纪律的孩子动辄冠以“…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智障新生中总有几个伴有多动症,还有几个有多动倾向,这给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对多动智障儿童进行必要的入学行为习惯训练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张玲娜 《今日教育》2007,(10):35-36
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儿童调皮好动,当多动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可能有较严重的注意缺陷,同时这些行为表现的严重度已超出了正常同龄儿应有的范围,如在应该保持安静的场合下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才考虑患有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估计在3-5%。男孩大约是女孩的三倍,这些孩子的智力一般在正常范围。他们中大部分都没去医院看医生,失去了诊断和治疗的机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活泼好动、多动行为、多动症的定义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期主要的年龄特征.3~6岁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极高的活动积极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喜欢活跃的氛围,热衷于游戏活动,爱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培养出自主探索环境、与同伴建立关系的能力.活泼好动不属于问题行为,也不属于精神障碍病症.然而,有些...  相似文献   

15.
家长、教师若发现儿童具有类似多动症的症状,应送儿童到精神科确诊,才能对症治疗。孩子是否有多动症,目前还缺乏一种特别确切的诊断方法,大多通过综合性的诊断手段来确定。下面提供一个我们临床上供家长、教师常用的多动状况评分量表,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填写一下。每题根据  相似文献   

16.
<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近年来,疑似多动症或自闭症的"特殊学生"逐年增多,作为拥有二十年教龄的班主任,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难题。一边是学校的无奈、教师的心力交瘁,一边是孩子的无辜、家长的无助。家长和班主任如何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疏导?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家长对多动症儿童要有耐心和爱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相似文献   

17.
多动症是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常常碰到又容易混淆的问题。许多中小学的心理老师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同样多动的孩子,哪些才是多动症呢?事实上,引发儿童多动行为的内在因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也略有不同。因此,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多动症幼儿的特征,并根据其特点提出了幼儿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对多动症幼儿进行管理的策略,希望幼儿表现的多动行为可以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19.
西西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老师反映她平时上课虽然很守纪律,也能认真听讲,但让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知所云。西西的家长也发现她在家做作业、复习功课时心不在焉,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错误百出。于是,西西的父母带她来到儿童保健门诊。医生询问了有关情况,并做了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过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注意力分散型多动症”,这是多动症的一种。可在爸爸妈妈眼中,西西是个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其实,并非如“多动症”的名字那样,所有患儿都有活动过多的症状,多动…  相似文献   

20.
以过度活动、注意分散和任性冲突为特征的多动症,是幼儿心理障碍在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过分多动会扰乱幼儿园的正常教学、游戏秩序,直接导致幼儿学习困难、适应不良和情绪低落等。从我国的幼儿教育实际看,一些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由于不很清楚多动症的性质。把幼儿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好动也看作是多动:有的认为多动必然是大脑损伤,幼儿园无能力采取什么措施:也有的把真正的多动看作是一般的好动,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预防和矫治工作,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