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国新闻宣传战线正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使广大读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思考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本刊特刊发一组悼念穆青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3.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12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在安排课程时,考虑到知名老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正在外地采访、考察,没有请他同学员见面。没想到学员对此反应十分强烈,纷纷要求见见穆青。  相似文献   

5.
在依然健在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中,就作品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论,似乎无人能比得上穆青。他报道的焦裕禄、王铁人等英雄人物的名字,我国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不晓。穆青的优秀作品和杰出贡献为人所称道。1996年10月,首都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要我出席。为了不当“闭口道士”,不发“外交辞令”,说点中肯的话,我把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作了一番研究。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却得益匪浅。穆青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我只能就新闻人物写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以穆青的作品为依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依然健在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中,就作品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论,似乎无人能比得上穆青。他报道的焦裕禄、王铁人等英雄人物的名字,我国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不晓。穆青的优秀作品和杰出贡献为人所称道。穆青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我只能就新闻人物写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以穆青的作品为依托作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新闻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日益为广大读者接受和欢迎。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并对其作品进行赏析,希望对创新新闻报道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穆青同志为人民采写了一大批脍灸人口的新闻作品,尤其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历史的审判》等篇章,堪称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典范。 那么,穆青新闻作品的巨大魅力来自何处?其中,情感因素对穆青新闻作品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情感是穆青新闻作品成功的前提因素。 穆青新闻作品中的情感,包涵的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热爱,对天下劳动大众命运的关怀,对祖国大好山河乃至大自然的深爱,以及对人世间一切丑恶事物、丑恶现象的嫉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记者,在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而献身的总目标下,应当有何追求?新华日报社的老社长金靖中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一条,尽可能使我写的新闻报道合乎实际。”此话是他数十年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有些报道,虽然在一段时期中可以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段时间,它的破绽就渐渐显露出来。”所以,新闻报道要合乎实际,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同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如何成才,是新闻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最近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说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促进其成长和成才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探讨新闻工作者成才问题时,穆青的记者成才观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迅速增长,新闻记者队伍流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时下,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新闻媒体及其记者也承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新闻前辈穆青先生十分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他过去提出了记者成才方面的许多观点,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颇有见地,值得我们记取。  相似文献   

12.
韬奋是一代名记者,他的通讯和言论唤醒了一代青年走上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新闻斗争与实践中,在反复的比较和选择中,韬奋还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终跨入了马克思主义者行列。韬奋与他领导的新闻事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韬奋,探寻其成才内因,对于当代青年记者的成长应当说是不无启迪的。自觉的思想改造  相似文献   

13.
姜雅楠 《新闻传播》2023,(18):38-40
黄远生是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留学归国之后弃政从闻,创作出大量题材重大、记载翔实、见解独到的新闻作品,尤以通讯著称,其新闻思想独特深刻,躬行于采访实践,新闻成就斐然,对于探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改变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是个肩负重任的官员;作为许多著名新闻作品的作者,他又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如何长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还有,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他与一位想成为名记者的小姑娘的这篇对话,您或许会更理解他。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它位于新华社新闻大厦6楼东南角,是穆青离休后选中的地方。东面和南面有3个大窗户,最富裕的是阳光。靠南的窗下是一张旧桌子,两边只能各放下一张椅子。穆青面西而坐,背后的窗台上摆满书籍、刊物和应急处理的材料。阳光灿烂中我们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自己的故  相似文献   

17.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18.
记得曾看过陶铸同志早年对记者的一篇谈话,印象最深的是:“要提出问题,就要把眼、耳、腿、脑、手这些在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时需要使用的器官统统运用起来。现在我们的记者往往只带耳朵,找某些做实际工作的干部谈一谈,听了就写,很少到第一线的  相似文献   

19.
董广安 《今传媒》2010,18(10):7-9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论中最丰富、最核心的部分。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1988年,穆青同志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视察工作,为厦门支社题写"勿忘人民"。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  相似文献   

20.
1996年8月,为迎接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王天林约我合作章,我才有机会比较集中地采访了穆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