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5-16
6月21日至26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实地考察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治理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黄委的汇报,充分肯定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事业所取得的各项创新和突破,针对当前黄河下游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实现下游河道治理的战略突破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黄河的开发治理,放淤固堤是有效治理黄河的途径之一,是黄河下游目前在建工程中较多的项目。放淤固堤是利用泥浆船或泥浆泵将黄河河道内的泥沙通过输沙管道输送到黄河大堤以外,从而疏通河槽,提高大堤浸润线,消除险点、加固大堤的有效措施,是合理利用河道泥沙加固、加宽大堤的有效途径,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河道变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证明,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的河道变迁与该区域河道右岸山体的塌退、直至弥灭,密切相关;而右岸山体的弥灭,则是人工凿渠通漕和河水淘蚀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黄河河道变迁,对于黄河的治理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位处黄河下游上首的黄河新乡河段,历史上灾患严重。特别是在金、元时期,灾害加重,河道迁徙不定,常多股行河。明、清时期,河道虽渐趋稳定,然由于该河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实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深入研究黄河新乡河段河道的变迁特点,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该河段防洪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必将起到重...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黄河汛情的测报、防汛和引黄工程设计,还是水资源的统筹调配、使用费用征收,还是黄河治理开发研究,都需要以准确可靠的河道流量数据为基础。只有做到河道流量测算数据的准确,才能保证黄河防汛及水资源管理置于稳固的根基之上,才能实现决策科学正确、方案切实可行、运行高效有序、结果可测可控,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维持黄河生命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迁移改道频繁,从该河道所处的自然环境、黄河的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其变迁的原因,为今后该河道的治理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即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一部黄河史,不只应当记述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而黄河人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黄河与黄河流域的人类,将决定着黄河与黄河人的命运,已经流淌了百万年的黄河还将在地球的东方流淌下去,我们期待在新的世纪中,人类与黄河一道用更加协调的笔调,谱写出后续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黎世序是嘉道时期治河名臣。在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力主修缮黄河堤防,加固两岸险工,推广碎石坦坡护堤技术,积极整饬河工弊政,使黄河治理出现了新局面。他的治绩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其自身能力、两江总督的配合、幕僚的辅佐、皇帝的支持密切相关。其治河经历充分表明,治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14.
黄河从西向东横穿河南中北部,河床宽浅,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沿岸文物古迹众多,建设黄河经济带有利于黄河治理和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沿黄综合开发要进行高起点统一规划,遵照安澜至上、生态优先、功能互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江海风情:南通文化特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海以及在它们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江海平原、内河网络,构成了南通人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南通自古以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都深深烙上了江与海的印记,其文化形态、文化题材及文化意蕴都显现出浓郁的江海风情。  相似文献   

16.
在对河南省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现状及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后得知,河南省引黄灌区将缺水达24.15亿m^2,并且缺水也会成为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实行井渠结合,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解决引黄灌区水资源紧张、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根据优化配置方案,在中等干旱年,自流灌区平均引黄水量为6646m^3/hm^2,比现状用水量10968m^3/hm^2,节约用水量4320m^3/hm^2,黄河可供水量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河改道期间对徐州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将徐州水环境的变化以黄河改道为节点进行划分,以1128年黄河改道之前为一阶段,1128至1855年黄河改道期间为一阶段进行分析,最后以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观点,对徐州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泽”,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泽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泽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泽,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20.
嵇曾筠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河臣。他在主理河南河工的七年时间内,着意加修和巩固堤防,同时加强河工修守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的这些治河经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黄河溃决次数大大减少。他的成绩的取得同皇帝的支持、同僚的配合、财政的充裕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