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的宜州处于广南西路西北地区,相当于今之广西河池地区大部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之地。宜州是西南诸蕃与中央王朝联系的中间交接点。自西汉王朝在该地区开建制之端,历代均有建制。当赵宋王朝在西北边事紧张、国力极弱之时,宜州成为宋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前沿阵地。此时宜州建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弹丸之地有羁縻州十六,县六十三;宋王朝还曾以该地为主体,单设路级行政单位黔南路。  相似文献   

2.
宋朝高丽交聘考孙建民顾宏义⒇公元10—13世纪,东亚大陆辽(或金)、宋、高丽大三角的形势格局,使得中原的宋王朝和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不断调整与发展外交关系。宋人江少虞即指出:“高丽自五代以来,朝贡不绝。朝廷每加爵命,必遣使以奖之。”①可以说,高丽朝贡宋...  相似文献   

3.
“澶渊之盟”是宋王朝在完全能够收复燕云失地情况下接受屈辱的不平等议和。“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发展不能看作是议和的“积极的作用”。“澶渊之盟”暴露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对外推行投降政策的反动本质。它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和掠夺欲望。赵匡义出兵北汉后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辽国是契丹族新兴封建王同汉族地主阶级的结合政权、和势必然几种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5.
<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拥立下黄袍加身,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这是大宋王朝的开始。建立大宋王朝后,宋朝的这位开国君主就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稳固自己的大宋王朝。宰相赵普在一次闲谈中对赵匡胤说,五代十国灭亡也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节度使权力太重了,干弱枝强。接着他又提醒皇帝,大宋王朝想要避免亡国之祸,就必须“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剥夺将领的权力,禁止他们在地方收取钱粮,并且要收取他们的兵权,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一切后患,方能让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四年,宋王朝与辽国契丹族政权订立了“澶渊之盟”,这是宋王朝建立后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和约。对于这个和约的性质以及由它带来的历史影响和后果,学术界在评价和看法上很不一致,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本文试就这个和约的性质及有关的几个问题,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亡后,十几位宋旧宫人以真情在诗词中状写王朝的崩溃,倾吐一己的遭际,情志之深婉,沉实悲切,深挚动人,作品也因放眼于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折射出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王朝更替的模式基本相同。权臣先由军功成为开府的高品将军,然后控制朝政,确立霸府统治,最后登上皇位。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具有时代特色。南朝时期霸府统治的时间都不长久,集一代人之力就完成了霸府向新王朝的转变。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都与某一地域集团有密切的联系。士族在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中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兵变建国的宋王朝,统治阶级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然而,宋王朝却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其原因在于:就治理国家而言,宋政府一手抓伦理教化,一手抓社会治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加强法制建设,使得社会秩序保持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分崩离析。后经五胡乱华,北朝二十余国更替,南朝则东晋、宋、齐、梁、陈交替执政。王朝短暂,嬗变频繁,取得政权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加之各王朝民族成分复杂,对于正闰问题的争论便成为各对立王朝争论的焦点,此一特点成为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一大显著特征——宣扬正统,并且这一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较其他朝代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仁宗宝元、康定(1038——1040年)以来,宋王朝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势日趋孱弱,内忧外患连年不断,严重动摇着宋王朝的统治。宋统治集团和一般士大夫日益感觉到,如不进行一定的变革,势必动摇宋王朝的统治和影响士大夫切身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并于1043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相似文献   

12.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三首》一文中,有元朝著名《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表面为慨叹王朝兴裹,其实是衷怜人民饱受王朝更替的战乱之苦,明示封建政治与人民的严重对立。可谓意境深远,实为难得之佳作。曲中首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路”字,教材中未作出注释。绝大多数初、高中教师都保为“道路”或“古道变宋、元历史资料和。故。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路”,是我国宋、元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亦兼有现在我们的“军区”的相似性质。也还有少数只为军事而特别…  相似文献   

13.
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面逐渐消除,从而为中国实现牢固的统一创造了某些必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15.
汴梁原为北宋王朝的首都,元末北方红巾军以"复宋"为号召,把汴梁定为"宋"都,使沦陷230余年的赵宋旧都得以光复。可以说,把刘福通"大宋"农民政权列入开封建都史的范畴,开封至少应称为"八朝古都"。  相似文献   

16.
辽宋时期文献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在有些场合下则指喀喇汗王朝。《辽史》所载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请婚之王子册割乃卡迪尔汗之子察格里特勤。辽与喀喇汗朝和亲的背景是双方政治经济往来的需要,和亲加强了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17.
北宋(960—1127)王朝建立后,长期奉行维护官僚大地主集团特权的反动政策,纵容官绅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到北宋中叶,一小撮大地主霸占全国土地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利用种种特权逃避赋税和徭役负担。这种状况,促进了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多次发生,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无特权的地主阶级下层的破产和广大农民的丧失土地,赋税来源一天天缩小,封建国家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同时宋王朝又把大量的雇佣兵用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对当时位于我国境内北部、西北部的辽和西夏奴隶主贵族采取屈膝投降政策,北方和西北方经常遭到侵扰和掠夺,构成了对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故国之情哀以思——谈蒋捷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末年,由于元蒙的入侵,宋王朝由原来的衰落,继而灭亡。在这悲惨的时刻,许多词人为破灭的故国而呼号,悲歌低吟着。其中著名词人蒋捷以沉痛的笔触,抒写了他的怀念故国之情。 蒋捷字欲胜,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年进士,这时期距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只有二年了。当宋亡之后,他隐居太湖竹山,不肯到元朝做官,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时人称之为竹山先生。因此在他的近百首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运用了曲折笔调,婉转地表达对往昔繁华景象的眷恋,对江山易主的悲哀;或用惊悸的情致表现江翻地动的巨大变化和环境的险恶;或写出自己的孤独寂寞,茫茫不知去处的苦闷。有时也感叹人生的短暂,通过景物抒发自己淡淡的哀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介绍。藏经洞的封闭原因有三说,即避难说、废弃说和书库改造说。其中避难说又有宋初避西夏之乱说、宋绍圣说、避黑韩王朝说、宋皇■之后说、曹氏封闭说、元初说和元明之际说。这些论点虽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还没有一种观点具有确凿的资料支持,能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20.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南边疆和乌蛮自身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